机电一体化资料
由于机 械系统有静 摩擦力,如 果系统开始 处于静止状 态,当电机 给机械系统施加驱动力矩后,在移动部件3所受的驱动力小 于静摩擦力Fs之前,移动部件3并不移动;
即机械系统有输入位移而无 输出位移,从而产生了由静摩擦 而引起的系统误差——死区误差
δ f =Fs/k
Fs——静摩擦力 k——折算到移动部件的综合拉压刚度。
(2)间隙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G1————闭环前数据输入通道上的传动装置 G2————闭环内前向通道上动力传动装置 G3————闭环内反馈数据通道中的传动装置 G4————闭环后位置输出通道上传动装置
1) G2中的间隙对伺服稳定性的影响
如果没有间隙 静止时:θi =θo =0
如 : θi =1° , 依 然 θo =0 , 则 误 差 e =θi -θo =1° 伺服系统把误差放大并朝去减控少制e电的机方,向转动 θi =θo =1°,由于惯性,冲过θo =1°,θo >1°, e <0,
(1)减低摩擦阻力,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件和导 向件
滚珠丝杆、滚动导轨、 静(动)压导轨
(2)消除传动间隙,以减小反向死区误差
(3)减少等效转动惯量,选用最佳传动比,提高系 统分辨率,
(4)提高传动和支撑的刚度,缩短传动链,
2.1机械结构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摩擦 传动间隙 结构弹性变形 质量与转动惯量
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
第二章 机 械 系 统
2.1机械结构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2机械传动机构 2.3导向与支撑机构 2.4机械执行机构
机械技术是一门历 史 最 久 的 应 用 技术,是 各 个 技 术 领 域 的 基 础, 有 一 整 套 完整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规范。
然而,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机械方面的要求:
如间隙足够小,系统阻尼大 振荡不存在
2) G1和G4 中的间隙对 伺服稳定性 无影响,但 影响伺服精 度
3) G3中的间隙,既影馈到输入端的信号并不是输出轴 的位置 ,而是包括了G3中的间隙,位置误差检测装置产生的误差 信号中也包括了这个间隙量。当误差控制电压驱动伺服电机使输出 轴跟随输入信号时,这部分间隙就造成伺服误差。
2) 运动件的质量较大,具有较大的惯性。 3) 传动机构的刚性不足。 4) 上面三者一定时,移动速度低到一定值,即临界值——爬行的 临界速度时。
其中:动、静摩擦系数之差是内因; 运动件的质量较大,传动机构的刚性不足是条件;
消除爬行的主要措施:
1)减少动、静摩擦系数
之差。如良好润滑,用 减摩材料,滚动导轨和 静压导轨等。
B)与G2————闭环内前向通道上动力传动装置的间隙的情况类 似,导致极限环振荡。
3. 结 构 弹 性 变 形
通常,我们为了简化问题,常假定系统中的机械装置 是绝对的刚体,没有任何变形。
2)提高传动机构的刚度
3)动力润滑。在控制信号中附加高频分量,使伺服电机时 刻处于适度的微振状态,从而有利用克服静摩
擦,以有效减小低速爬行。称为“动力润滑”。
用脉宽调制(PWM)功率放大器来驱动伺服电机。
2. 传 动 间 隙
(1)间隙型滞环非线性特性
齿轮传动的齿侧间隙; 丝杠螺母的传动间隙; 丝杠轴承的轴向间隙; 联轴器的扭转间隙
(1)为了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优点。必须使
其机械本体部分具有合理的结构、强度、刚度、 精度和可靠性;
(2)良好的动态特性,即响应快, 稳定性好
(3)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部局合 理、操作方便、美观协调
即低摩擦、无间隙、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 频率、适当的阻尼比
为达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要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出现(?)
————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只要有相 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就存在摩 擦力。
前者,动摩擦; 后者,静摩擦
(1)非线性特性
1.摩 擦
从以上几条曲线可见: 1) 对于滑动导轨,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当相对运 动速度较低时,导轨处于边界和混合摩擦状态,动摩擦系数随 导轨的滑动速度的增加而降低;
减少由静摩擦而引起的死区误差的方法: 1)减小静摩擦力,滚动,静压导轨 2)提高机械系统的刚度;
(3) 低速爬行 对于力学模型
速度很低时, 当主动件1作匀速 运动时,被动件3 往往会出现明显的 速度不均匀,或时 走时停或时快时慢
这种低速时运动不平 稳的现象称为爬行。
爬行原因: 1) 摩擦副处于边界摩擦, 存在动、静摩擦系数之差, 而且动静摩擦系数又随滑 动的速度的增加而降低, 这就可能使系统出现负阻 尼或零阻尼。
见输入与输出的物理模型。
当不考虑输入、输出构件的惯性和摩擦时,其输入、
输出具有间隙型滞环非线性特性。
1)x(t) < b/2时
y(t) = 0 输出构件不动,造成死
区误差
2)x(t) > b/2时 y(t) 随 x(t) 线性变化
3)当x(t)反向时
y(t)开始保持不动,造成回程
误差直到,x(t)减小b后,y(t) 随 x(t) 线性变化
可见,这个摩擦的非线性,对系统的工作特性有很大 影响。
(2) 系统误差 看一个半闭环伺服进给系统及力学模型
图中, 电机1为主动件,以匀速经进给传动机构2驱动被动件 (工作台)3。
传动机构2简化为一个刚度为k的等效弹簧和阻尼系 数为c的等效粘性阻尼
被动件(工作台)3的质量为m,在支撑导轨4上沿x 方向移动,摩擦力F。
2)
当滑动速度加大到动压效应使导轨处于液体摩擦状态
时,摩擦力用于克服油层间的剪切时,动摩擦系数随导轨的滑
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3) 对于滑动导轨,两导轨面的材料对摩擦特性也有较大影 响,如氟塑料——铸铁导轨的摩擦系数小,且动、静摩擦系数 的差值小, 4) 滚动导轨和静压导轨的摩擦系数都很小,且动、静摩擦 系数的实际没什么差别;
伺服系统控制电机反向,无阻尼, 则震荡 有阻尼, 则稳定
如果有间隙
则e存在,当电机转动,但输出轴不转动,直到间隙消除
后才转动,电机空程空载转动时有很大的动能,会以大得多
的速度冲过θo =1°,冲过θo =1°后,则e变号,控制反向,
又有空程,来回,空程(即间隙足够大)则形成一定频率、 一定振幅的振荡——极限环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