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懂砥砺前行的中国(评论员文章)

读懂砥砺前行的中国(评论员文章)

读懂砥砺前行的中国导读:越是伟大的梦想,越能照进普通人的生活。

我们曾历经落后挨打的屈辱,也备受物质匮乏的困扰,却始终心怀梦想,坚守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与信念。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与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未如此相互交融、相互激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新华社评论员:倾听中国梦的时代脉搏——读懂砥砺前行的中国之一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岁月奔流不息,涌动着希望,激荡起梦想。

盘点2015,展望2016,亿万人民向着梦想一起进发,汇聚成砥砺前行的时代画面。

读懂当代中国,从理解中国梦开始。

回眸千年乌镇的白墙黛瓦,不久前落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各方人士纵论互联网发展的无限可能。

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诉说奋斗的艰辛历程,印证着那句励志名言:与其说是技术改变世界,不如说是技术背后的梦想改变世界。

梦想,点燃心中希望,催动前行脚步。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到位列福布斯排行榜,无数个具体而微的梦想,为执着前行的人们照亮征途。

寒冷的冬日里,循着快递哥顶风冒雪在大街小巷的穿行轨迹,透过咖啡飘香创客空间的热烈讨论,一个个为生活打拼、为梦想奋斗的身影,让我们体悟到梦想的热度,传递出当代中国的强劲脉动。

越是伟大的梦想,越能照进普通人的生活。

我们曾历经落后挨打的屈辱,也备受物质匮乏的困扰,却始终心怀梦想,坚守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与信念。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与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未如此相互交融、相互激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不懈努力,我们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让个体命运开启了精彩纷呈的历程。

这是一个人人筑梦、追梦、圆梦的黄金时代。

“梦想改变中国,奋斗成就你我”,这是我们时代的精彩剧目。

梦想不只是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也是普通人奋斗的精神力量。

从几位大学生辛苦创业,打造出占据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约70%市场份额的“大疆”品牌,到阿里巴巴网购平台不断升级,创造震撼世界的销售记录;从东部沿海地区的打工一族,到带着经验、技术打造“归雁经济”的返乡创业者……无论是挺立潮头的业界精英,还是面对生活始终乐观向上的普通劳动者,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人们,蓄点滴之力,积尺寸之功,塑造了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时代气质。

中国梦最深厚的伟力,存在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

梦想是时代脉搏的生动映照,更是激励前行的不竭动力。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百姓的梦想朴实而具体。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人心所向,也是改革大势所趋。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用制度打破二元户籍坚冰,让外来人口也能公平享受社会公共资源;从“三证合一”到“一照一码”,简政放权不断推进,让创业梦想不再步履维艰;从靶向治疗到“精确滴灌”,精准脱贫不让一个贫困地区“掉队”……越来越多更具含金量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结出果实,不断增强的获得感让人们对未来更有信心,写下了梦想与改革交相辉映的时代注脚。

梦想不会一蹴而就,发展也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当粗放式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呼唤新的发展理念,需要新的改革实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顺应人民对绿水青山、公平正义的新期盼。

校准改革着力点,激发人民创造力,瞩望“十三五”,中国梦必将因新理念、新发展,奏响更加激昂的时代乐章,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辞旧迎新,春节将至。

在外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又要踏上返乡归途。

在“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中,几十亿人次的客流承载着无数艰辛拼搏、美好期待,向着明天疾驰。

这是梦想奔跑的身影,这是奋进中国的脉搏。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感受中国理念的共识魅力——读懂砥砺前行的中国之二一个伟大的国家,必以其深邃的智慧增益世界、引领未来。

日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亚投行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带有明显的新时代的特征。

”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中国倡议吸引50多个国家共襄盛举,为中国理念的共识魅力写下生动注解。

理念的力量无远弗届,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

在2015这个风起云涌的变革之年,中国理念如鲲鹏展翅,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乘风翱翔:从擘画“十三五”蓝图的五大发展理念,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主张,再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谋划……从理念视野读懂当代中国,我们既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时代进程,也越来越深感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同、与中国理念的共鸣。

大时代需要大智慧,大智慧谋划大格局。

最近,“笑哭脸”表情符号当选2015牛津词典年度词汇,折射出一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图景。

世界已经变成“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解决世界经济难题,应对恐怖主义等全球挑战,对抗、封闭、零和博弈等旧观念行不通;推动和平发展,造福各国人民,更要在对话与合作中寻找出路。

把握“局”与“势”,顺应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发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呼吁。

从经贸合作到全球减贫,从应对气候变化到互联网治理,中国理念的内涵不断延展,升腾起革故鼎新的万千气象,成为深入人心的世界共识。

中国理念的感召力,源自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实践,照亮人类前行的漫漫征途。

从昭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真理,以裁军30万表明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到把脉全球经济疲弱之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领发展潮流,开出标本兼治的中国良方;从坚持义利相兼、包容互惠的合作之道,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强烈的创新意识,走向复兴的中国不断回应着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探索人类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中国理念的生命力,根植于“知”与“行”的高度契合,诠释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能力与担当。

巴黎气候大会上,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为达成巴黎协议作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建设的步步推进,凝结着中国穿针引线、促进合作的巨大心血;从山水相连的周边地区到远隔万里的非洲大陆,中国为维护和平与安全频繁奔走,为地区发展不断带来机遇和动力。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兼济天下的胸怀,知行合一的实践,负责任、讲信义的风范,让中国赢得越来越多信任目光,与各国携手开拓合作共赢的阳光大道。

当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中国带给世界的不仅是品质优良的中国制造,更有惠及人类的中国理念。

“传递出中国和平发展的精神”“不以零和博弈思维看待发展的中国信号”“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心声”“中国仍是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增长故事”……倾听来自五洲四海的声音,人们更加坚信,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的贡献必将为人类带来更大希望。

“在汉字中,‘人’字就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形状。

”走过2015年的中国,在历史的天空挥毫写下大写的“人”字。

如今,中国理念的种子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的世界必将呈现一幅同舟共济的共生画卷、一派充满希望的发展景象。

拓展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路——读懂砥砺前行的中国之三新华社评论员在蓝天与碧海之间,在错落有致的椰林旁,白色“子弹头”列车奔驰而过。

日前,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在海南全线贯通,“零位移”的海岛风光令人神往。

今天,通过中国制造体验“中国速度”、感受中国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读懂当代中国的重要方式。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跨入新的一年,中国制造向世界亮出一张张创新名片:高铁、核电等装备跨洋过海,国产大飞机蓄势待飞,华为、小米等品牌引领消费潮流,寻找暗物质的卫星“悟空”动于九天之上……即便是怀着挑剔的目光来打量,今天的中国制造也令人刮目相看。

这背后,凝结着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艰辛、追求与梦想。

创新永无止境,挑战永不止息。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制造既有着耀眼的光环,也不无转型的阵痛。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价值不高、产能过剩等痼疾挥之难去,低成本优势日渐消失和新竞争优势正在形成所带来的“两难”局面,使得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加凸显。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实现这“三个转变”,正是中国制造的未来所在。

观一叶可知秋。

过去一年,中国游客在国外抢购马桶盖、电饭锅之类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令人深思的是,许多人不辞辛劳背回的产品,其实正是在中国生产的。

当“爆买”在境外成为热词,市场向中国制造提出了愈来愈迫切的课题:如何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如何打造叫得响的品牌?如何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擦亮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创新驱动是立业之基。

掌握了核心技术,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就能有底气、有议价权,摆脱广告“炸”出来、低价“杀”出来的路径依赖,在“微笑曲线”之上绽放笑容;精品优质是制胜之道。

品质是最好的广告,对产品精益求精,严把质量关,就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实现从“薄利多销”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打造品牌是长远之路。

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品牌,努力对接消费需求、改善消费体验、涵养品牌文化,就能甩掉“山寨”的帽子,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夯实长青基业。

进入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热词。

对中国制造而言,把脉“供给侧”,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正是深层症结所在。

抓创新、抓品质、抓品牌,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日益旺盛、逐渐升级的消费需求,正是中国制造强筋壮骨的良方所在。

在东北,“互联网+”正为传统的机床产业注入新活力;在“世界袜都”浙江诸暨大唐镇,“袜业”升级为“袜艺”,让一双袜子从低附加值日用品变身为功能性时尚品……国货当自强,国人当自信。

伴随着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的铿锵步伐,伴随着“双创”热潮兴起,靠创新练好内功,以开放走向世界,“中国制造2025”的蓝图必将逐渐化为现实,书写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传奇。

好的产品有其故事,更有其灵魂。

曾经“连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的中国,如今已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已升至43.7%,位居亚洲第一。

“我们要赶上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怀着这样一个梦想、铆足这么一股劲,中国制造奋力追赶,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蝶变,成为“中国奇迹”中最令人震撼的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