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1.)管理体系的适宜性:
2014年8月,对公司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系统地审核;对公司运用的是2012年度贯标发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合ISO/TS16949:2009标准和公司组织结构与流程现状实施梳理,由于原《程序文件》仅有17个控制程序,且流程图全部缺失,修订和缺失部分较多,报总经办总经理批准同意,决定对2012版《程序文件》升级改版;
2014年9月和10月完成新的程序文件汇编,目前运行的版本为第2版体系文件。
新版体系文件,新编导入:质量体系策划、顾客财产、标识和可追溯性、统计过程四个控制程序文件,对HR、APQP、PPAP、供应商管理和3C标准要求的控制程序进行了修订升级处理;并结合公司过程实际操作流程状态编制了25个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2014年11月完成第2版体系文件的部门会审与发布;
2014年12月完成了各部门相关操作程序流程图的精简版的编制(未发行);
经改版的体系文件更具适宜性;
2.)管理体系的充分性:
第2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在分布上使文件更方便浏览,内容上更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在编制形式上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精简化、可视化。
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与前一版相比,认为更适合公司的现状,相关要素过程是充分的、完整的;
3.)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第2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能够从政策层面、程序层面和作业层面有效地规范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各类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格式规范化、标识规范化,基本能够实现复现工作并起到体系运行证据的作用。
二、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实现情况
1.)质量目标实现情况:
公司质量方针:精心操作,规范管理,精益求精,顾客满意;
公司质量目标:产品顾客退货率小于300PPM,三年内达到200PPM以下;
顾客满意度85%,三年内达到95%以上;
2014年度经顾客满意度调查,顾客综合满意率高于90%,无重大投诉事件;
公司质量方针和目标符合目前的工作性质和现状,目标依方针而量化制定,能够指引全员工作方向,并在实际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2.)部门质量目标实现情况:
2.1 产品退货率小于300PPM,已实现;
2.2 在用仪器设备或校准率达100%,实现量值溯源;
2.3 人员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率达100%,已经过培训,并确认能力;
2.4 检测报告及时率100%,所有检测报告均在约定的时间内提交给相关方;
从以上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认为,公司质量方针和目标暂时可以不作更新调整。
三、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情况
1.)体系审核:
为确认公司新版体系文件运行情况,于2014年12月15-17日SMC和12月27-28日PHC 实施一次集中式内审即年度内审;该次内审共查出4项不符合项,建议改善21个点项;SMC 现已经纠正整改完毕并经验证有效,预防措施处于有效推进状态;PHC在积极整改中,计划2015年1月底实现验证/关闭;
2.)外审情况:
2.1)第三方审核:
2014年5月由NQA评审专家对公司管理体系进行了监督评审,发现不符合项四项;
2.2)第二方审核:
2014年接受潜在顾客和在供顾客审核共计20余次的应审工作,顾客建议改进项近100余点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已经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经验证,整改活动有
通过审核发现,经过3年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虽基本正常运行,基本符合ISO/TS16949:2009标准,正处在体系贯标的初期阶段,团队对TS标准的认知欠缺,体系缺乏维护,体系运用不成熟,需执行长期贯标(不少于为期二年)。
四、2014年度目标:2014年初“TS体系达标”的既定目标基本实现;
各类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格式化和标识规范化的工作也正在策划与推进中。
五、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 TS16949精髓的理解认知不够;
1.2 体系文件的运用不成熟;
1.3 文件控制的规范管理不够;
1.4 部门管理的自主管制超前管理意识不够;
1.5 统计技术的学习运用不够;
1.6 质量先期策划管理、供应链管理、订单管理“三大板块”严重脱离体系;
1.7 质量成本管理未有效监测;
1.8 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2.)原因分析:
2.1 TS标准无作业的系统的宣讲、宣贯、学习、培训;中基层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
2.2 体系文件无系统的学习、培训;
2.3 文件控制无专职部门主导缺乏监管;
2.4 部门质量目标管理无绩效机制,无绩效量化管理,无有效的监管方法;
2.5 统计过程控制无统计技术标准化、无统计分析报告程序化;
2.6 “三大板块”标准、流程、职责、权限不清,缺乏监管;
2.7 质量成本控制无目标化管理与监控方法;
2.8 持续改进未目标化管理,缺乏执行监管高度与力度;
3.)改进建议:
3.1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并落实培训实施与培训测评方案;建立制度化,持续推进;
建立企业人才资源战略,专业知识与岗位匹配率;
3.2 体系文件实施部门针对性培训学习与测评,审核检查,建立不符合考核机制;
3.3 建立文控中心,文控管理专职化;
3.4 明确部门质量目标,管理职责;建立KPI指标,量化管理,建立激励制度;
3.5 建立统计技术标准化文件,格式化规范化;
3.6 建立“三大板块”标准、流程,明确职责、权限,部门主管定期述职实施监管;
3.7 质量成本管理制度化,建立降本目标,可量化的管理激励机制;
3.8 建立可量化持续改进目标和激励机制;实施月度述职会议管理模式;全面开展PDCA,
即制定各类质量计划,有效实施计划,通过监督检查、内部审核等活动,发现实施中的可改进机会,及时发现不符合,快速反应消除不符合,达成持续改进。
六、2015年度质量管理体系工作计划
1. 1月建立《质量体系运行工作管理办法》并发布实施;第一季度完成各类质量记录和技术
记录格式化和标识规范化的工作并实施切换;
2. 每月一次部门体系培训,每月组织审核组对各部门体系运行实施一次监督审核;
3. 每个季度主持一次体系管理工作会议;
4. 2015年5月和12月两次内部审核。
七、2015年度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目标
部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体系运营成熟化,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顺利实现TS16949换证审核。
管理者代表:
2015年01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