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35个)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层,由一些能够相互独立运动的离散板块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
包含地壳。
地温梯度,沿地球中心方向,单位距离内温度增加的数值。
通常用°C/100m表示。
磁偏角,由磁针指示的磁南极、磁北极为磁子午线方向,它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磁偏角。
磁倾角,磁针在地磁赤道上呈水平状态,由此向南或向北移动时,磁针都会发生倾斜,其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作磁倾角。
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相对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目前发现的矿物有4000多种,组成岩石的常见矿物有30种。
地层,指某一地质时期所形成的一套成层的岩石。
地层层序律,正常的沉积条件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的自然排列规律,利用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同一地区的地层相对新老关系。
化石层序律,也称生物群层序律,生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要适应随时间而变化的环境,所以在不同时代地层中往往有不同种属的生物化石。
各种古生物在地史上出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利用这些化石作为确定地质年代、进行层序划分与对比的主要依据,并恢复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和古自然地理环境。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将自然界中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处于地表和近地表的矿物或岩石,由于受大气、水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原地发生的机械崩解的作用。
剥蚀作用,由于风、雨、流水、海浪、冰川等地质营力把地表岩石形成的风化产物从原地剥离开来,并使岩石进一步遭受破坏的地质作用。
剥蚀作用是陆地上最常见、最重要的地质作用,它不仅使地表物质发生迁移,同时还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地貌形态。
搬运作用,在自然界,风化、剥蚀的产物因地质营力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一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主要有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方式。
沉积作用,在自然营力减弱或消失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由于搬运条件的改变,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
风化壳,在地壳的表层,由残积物分布所构成的不连续薄壳,叫风化壳。
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水在其流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动力、溶解力及其所携带的泥沙对河床的挖掘力,使河床不断加深、加长和加宽。
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一系列的破坏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有磨蚀、冲蚀和溶蚀。
向源侵蚀,瀑布跌落处,水花四溅,河水不断掏蚀下面的岩石,促使上部岩石产生崩塌而遭受破坏,致使瀑布向河流的上游方向后退,这种现象叫向源侵蚀。
河流袭夺,向源侵蚀过程中,向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可以切割向源侵蚀能力较弱的另一条河流,将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边滩,边滩即点砂坝,外形成新月形,常分布在河流的凸岸,表面自始至终向河床和下游方向倾斜。
它是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而形成的小规模沉积体,仅在洪水期被淹没。
河漫滩,边滩的不断加宽、增高,其面积也在不断增大,逐渐形成河漫滩。
河漫滩仅在洪水泛滥期被淹没,平时露出水面。
三角洲沉积,河水入海、入湖的地方叫河口,是河流的主要沉积场所,一方面由于河流入河口时,水域突然加宽,河水散开成许多贫流,加之河水被湖水或海水阻挡,流速大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河流机械搬运物的一半以上沉积于此;另一方面,河水中呈胶体溶液搬运的物质在遇海水后发生电解质的中各而沉积,大量物质在河口堆积下来,平面上其外形呈现三角形或鸡爪形。
构造运动,由于地壳运动以及地应力的作用,岩层或岩体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变形与变位而造成的原始产状和原始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变动。
岩相,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它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与沉积相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通常“岩相”与“古地理”联系在一起,以表示沉积相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
岩层产状,岩层在三维空间的产出状态,即岩层在三维空间的延伸方向及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褶皱,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水平方向力的挤压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这种构造形态称为褶皱构造。
褶曲是褶皱构造的基本组成单位。
褶皱核部,褶曲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几何要素称为褶曲要素。
核又称核部,同褶曲的中习部分的岩层。
枢纽,组成褶曲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称为枢纽。
枢纽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或折线。
轴面,轴面是连接同一褶曲的枢纽所构成的面,它是一个抽象的面,可以说轴面是平分褶曲两翼的对称面。
断裂构造,岩层受力发生变形,当作用力达到或超过岩层的受力强度极限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受到破坏,在岩层的一定部位和一定方向上产生断裂,即形成断裂构造。
节理,岩层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节理。
断层,岩层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断层。
滑距,测算断层位移有对应点和对应层之分,依据对应点测算的位移称为滑距,它是断层的真位移断距,断层面两侧的断盘相对位移的距离。
通常断距是根据其在不同方向的剖面上岩层被错开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的。
离散型边界,所有大洋中脊都是离散型边界。
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板块边界受到拉张而分离。
拉张作用引起浅源地震和高速热流,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离散型板块边界也称为增生性板块边界或建设性板块边界。
汇聚型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
当大洋与大陆板块汇聚时,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较低,故大洋板块总是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地表形成海沟。
当大洋板块不断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并在地表逐渐消失时,其后部的大陆板块就有可能与其他密度相近的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并形成山脉。
转换型边界,转换断层型边界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也可延伸到大陆边部。
这种边界既不形成新的岩石圈,原来的岩石圈也不会消减。
转换断层并不是使洋中脊发生单方向的平移错位,而是反映了岩石圈的不均匀断裂。
转换断层以陡崖为标志,具有水平位移的浅源地震特征。
二、填空(35题共138空)1、地球内部出现的两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为莫霍面及古登堡面。
2、地球内部圈层,莫霍面之上的部分称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称为地核。
3、地磁三要素为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4、地磁场由基本磁场、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个部分组成。
5、矿物单体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一向延伸、二向延伸及三向延伸。
6、矿物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
7、矿物按反射光强弱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及非金属光泽。
8、地球上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称为绝对地质年代。
9、地质年代单位是记录相对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国际上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包括宙、代、纪、世、期五个基本单位。
10、年代地层单位是每一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的总和。
年代地层单位由老至新包括宇、界、系、统、阶五个基本单位。
11、地球外部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
地球内部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及生质质能、地热能等。
(海洋能、核能)12、大陆上的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地面流水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和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和块体地质作用。
13、按作用方式外力地质作用可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14、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
15、冰川的侵蚀又称刨蚀作用,刨蚀作用方式有挖掘作用及磨蚀作用,其产物有冰斗、悬谷及羊背石、(刃脊、角峰、冰哑)。
16、冰川刨蚀作用的地形有冰斗、鳍脊与角峰、冰蚀谷与羊背石。
17、风把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尘土扬起并带走的作用,称吹扬。
吹蚀地形有:风蚀盆地、风蚀谷、风蚀柱。
18、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称磨蚀。
其产物有风棱石、风蚀柱、及风蘑菇。
19、海滨地带基岩海岸的地貌特征有海蚀凹槽及海蚀崖、海蚀穹、海蚀柱、海蚀穴、波切台及波筑台。
20、化学搬运作用的搬运方式有两种,为真溶液及胶体溶液。
21、沉积作用按照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及生物沉积。
22、河谷区有以下沉积类型:河床沉积及河心滩沉积、边滩与河漫滩以及三角洲沉积。
23、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自上而下为顶积层、底积层及前积层。
24、溶洞沉积物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帘,它们称为岩溶沉积物。
25、冰碛地形有终碛堤、侧碛堤、鼓丘。
26、海洋的沉积作用可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沉积作用。
27、发生在新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发生在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发生在有人类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8、依据转折端的形态,可将褶皱分为圆弧形褶曲、尖棱状褶曲、箱状褶曲、扇状褶皱和挠曲。
29、测算断层位移有对应点和对应层之分,依据对应点测算的位移称为滑距,它是断层的真位移;依据对应层测算的位移称为断距,它是断层的视位移。
30、总滑距在断层面走向线上的分量,称为走向滑距;总滑距在断层面倾斜线上的分量,称为倾斜滑距;总滑距在水平面上的分量称为水平滑距。
31、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称为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水平地层断距。
32、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三种,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称为逆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运动的断层,称为平移断层。
33、断层组合类型有地堑、地垒、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
34、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它们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35、通过地震勘探及深海钻探证实,在洋底尚未发现比白垩纪更老的岩石。
说明洋壳是发生着新旧更替的,古老的洋壳已经消失,现在的洋壳是后来形成的。
三、问答题(20题)1、简述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下传播特征的变化情况,结合实验岩石学的测试资料,发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
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的基本特征。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地球物理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初步地球参考模型,具体划分了地球内部三种级别的圈层。
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里为地核,两界面中间为地幔。
地壳,固态,陆壳区横向变化大,许多地区夹有中间低速层。
地幔,分为上地幔、过渡层和下地幔,上地幔存在塑性为主物质,可能由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其它为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