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节ppt..
七律-贺诗 七律-拜年
连心缀韵作诗文, 恭贺新春福乐频。 年货备齐贴门对, 檀香摆毕供财神。 饺子包好才除夕, 鞭炮点燃又早晨。 电话手机鸣响际, 争相拜访问安勤。 遥相拱手拜新年, 祝愿全家俱合欢。 邻里祥和皆乐善, 亲朋吉利尽平安。 钱随鞭炮响漫地, 笑逐烟花爆满天。 美酒佳肴饱尝足, 看开电视喜连番。
办年货:过年应节的用品及食品,也是过年最重要的 买卖事。 蒸年糕: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每年农历的最 后一天,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蒸年糕。「年糕」有吉祥 寓意,象征年年高升。家庭主妇对蒸年糕的技巧也要讲求, 因为蒸年糕的成败是关系着未来一年的运途。 年夜饭:除夕夜,祭拜祖先后,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表 示全家团圆。中国人又称这种习俗为围炉,因古人都是围 着炉子吃饭的。而当晚的菜肴中,鱼是不能吃光,要有剩 余,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压岁钱:又称「过年钱」、「红封包」,广东一带称为 「利市」。吃过年夜饭,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让大家 讨个吉利。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 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 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 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 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 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 “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 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 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 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 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 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 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 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 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 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 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 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 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 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 (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 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 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年夜饭:除夕夜,祭拜祖先后,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 表示全家团圆。中国人又称这种习俗为围炉,因古人都是 围着炉子吃饭的。而当晚的菜肴中,鱼是不能吃光,要有 剩余,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压岁钱:又称「过年 钱」、「红封包」,广东一带称为「利市」。吃过年夜饭, 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让大家讨个吉利。 守岁: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整夜 不眠,祈求双亲长寿,又称「长寿夜」。 放爆竹:「爆 竹一声除旧岁」,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 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 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 穿新 衣、新鞋:从衣帽到鞋袜都是全新的,意思是万象更新。 对小孩子而言,这是一件特别兴奋的事。
大扫除:年廿八,家家户户为了除去旧年的晦气,迎 接新年,便把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 贴春联、挥春: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 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 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 上等。其 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 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 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 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 有人家在门上两侧贴上春联,而门楣上则贴上横披。也有 人家在室内室外贴上「福」、「春」等红纸,甚至把这些 字倒转来贴,表示「福到了」、「春到了」。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是世界各国各区 域的普遍习俗。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由于世 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 “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 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也 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 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