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胎教:适合宝宝胎教的古琴十曲

音乐胎教:适合宝宝胎教的古琴十曲

音乐胎教:适合宝宝胎教的古琴十曲
古琴曲专指用古琴演奏的曲子。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
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流传至今。

琴、棋、书、画它被誉为四艺之首,古琴占据着中国古典乐艺术的点。

中国十大古琴曲是《高山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

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
经神为之夺,再细细聆听,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用于宝宝
胎教,婴幼儿睡前仪式等最合适不过。

一、流水
《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
两首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
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二、潇湘水云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临安失守,官场腐败黑暗,文人相率南迁。

郭沔定居湖南南部衡山附近。

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

每当远望
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
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


常适合用于宝宝睡前仪式,近期糯米妈妈每晚7点半左右打开音乐,
有助于稳定宝贝的情绪,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三、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

它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
的情景。

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
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
隐山林者的慰藉。

“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

”回雁峰坐落在衡阳市雁峰区,是
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

山峰的侧旁有座美丽的东洲岛,貌如巨舰,
日夜飘浮在奔流的湘江中,绿水滔滔,波光粼粼。

秋冬季节,江水消退,小岛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滩。

天气晴朗的时候,大
雁们总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队飞翔,有时排成人字,有时排成一字,十分壮观。

雁儿们飞累了,便降落到东洲岛的沙滩上歇息,好一幅平
沙落雁的奇观。

衡阳自古多音律之事,不过在当今衡阳,中国三大古典名曲《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潇湘水云》都跟衡阳密切相关。

四、广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后,包含了聂政和嵇
康的两个典故。

此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的父亲
为韩王铸剑,因为不能即时交付而被杀。

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

长大
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还掌握了异容术。


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韩王听后立即召见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

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为父报仇。

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

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


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上刑场时弹奏了此曲。

五、醉渔唱晚
《西麓堂琴统》中记述此曲为陆鲁望与皮日休泛舟松江,见渔父
醉歌,遂写此曲。

皮日休是晚唐诗人,曾写过具有人民性的《正乐府十
首》等。

《太音补遗》称此曲有张仲宗词中“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之意。

《五知斋琴谱》中认为《醉渔唱晚》为后世隐流所作,亦古调也。

与渔歌音同而调异。

此曲实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非尘埃奔走、粗心浮气所能领其趣也。

“瓮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聆斯曲亦当作如是解。

六、渔樵问答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

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

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

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我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

这四业一定水准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

其中渔为首,樵次之。

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对追名逐利的鄙弃,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

此境界令人叹服。

七、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

因为主题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故称"三弄"。

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它的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桓伊,有人又叫他桓"野王",功高名显,但是非常谦逊,平易近人。

他喜好音乐,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