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易错题再练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祠堂是族人们祭祖的地方,福建农村王姓家族还保持着家族祠堂。
该家族从高至低的辈分排序中,有一组是:怀、宗、维、大,民国元年除夕主持祭祖的是“宗”字辈的王宗烨。
按照宗法制,这个人在“宗”字辈中一定不是()A.小宗B.大宗C.嫡长子D.族长3.《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
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B.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C.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D.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4.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图一太庙图二祠堂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5.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①封邦建国②加强中央集权③嫡长子继承制④百家争鸣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6.“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是指()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7.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分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和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这一制度创立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末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末期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9.(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10.(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11.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12.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 ( )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13.“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14.下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宋朝以文治国,重视科举取士15.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16.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②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④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1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1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20.(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21.《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22.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23.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2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25.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26.《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 )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 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2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该观点旨在强调(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28.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分封制逐渐的瓦解 C.监察制度的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29.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文中“天之变局”是指当时( ) 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统治阶层出身的变化C.制度法令由混乱到统一D.政局由动荡走向稳定30.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关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31.“秩序井然”“清新”“丰满华丽”“理性美”分别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特征。
它所折射出的历史时期分别是( )A.明清、南北朝、唐朝、宋朝 B.西周、战国、唐朝、宋朝C.西周、南北朝、汉朝、明朝 D.西周、战国、汉朝、唐朝32.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 6% 15.7% 8.7%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33.《容斋四笔》载:“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好事者续以失意诗四句曰:‘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
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据此,足见当时( )A.社会繁荣,人们歌舞盛世 B.藩镇割据,战争连年C.世家大族子弟平步青云 D.科举的社会影响之广泛34.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此大臣主张( ) 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 B.废除宰相制以强化皇权C.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 D.加强中央集权35.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6.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