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1)道德的起源1.“神启论”一种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把道德起源归之于上帝(佛祖、真主)、神灵意志或神秘的“天”的启示.2.“天赋道德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道德是先验的和纯理性的产物,是人们与生俱来就有的善良意志和良知.3.“人的自然本性论”旧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是出自人的情感或欲望等生理、心理的需要,甚至是动物本能的延续。
(三)道德的类型1.原始社会道德2.奴隶社会道德3.封建社会道德4.资本主义社会道德5.共产主义社会道德(四)道德的特点1.稳定性2.规范性3.社会性4.层次性职业道德(Professional morality),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总和。
(一)医学道德的内涵医学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可简称为医德。
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品德。
(二)医学道德的特点:1.医学道德的实践性与稳定性2.医学道德的继承性与连续性3.医学道德的全人类性(三)医学道德的作用1.维护作用2.协调作用3.约束作用4.促进作用(一)伦理学的含义伦理学(ethics)又称道德哲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哲学的学科分支。
(二)伦理学的发展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2.古埃及古印度的伦理思想3.西方伦理思想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三)伦理学的分类:1.理论伦理学2.描述伦理学 3.规范伦理学 4.比较伦理学5.实践伦理学6.应用伦理学(一)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学伦理学以医学领域中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和医德活动为研究对象。
研究领域大致有:1.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 2.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 3.医务人员和社会的关系 4.医务人员和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三)医学伦理学的进展1.医学伦理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2.医学伦理学研究内涵的加深(一)生命医学伦理学含义生命医学伦理学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新兴学科,它是在医学伦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简称生命伦理学(bioethics)。
生命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的50到60年代。
美国学者茨伦塞勒·波特(Van Rensselaer Potter)在他所著的《生命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1971年)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生命医学伦理学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新兴学科,它是在医学伦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简称生命伦理学(bioethics)。
生命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的50到60年代。
美国学者茨伦塞勒·波特(Van Rensselaer Potter)在他所著的《生命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1971年)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一、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医学是属自然科学范畴,它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特别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的规律,为增进人类健康服务。
医学伦理学则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通过调整医学活动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水平,为推动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服务。
二、医学伦理学与生物学“现在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人类伦理学不能与最广义的生态学的实际知识相分离,伦理学的价值不能与生物学事实相分离”。
——范伦塞勒·波特《进化伦理学概念》三、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务人员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使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协调。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疾病中的心理学问题及其对疾病病理过程的影响,并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手段,为医学提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
四、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以行为规范的形式调节医药卫生工作中人们的关系。
卫生法学是以医学中的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是一般法学原理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医学立法问题。
医学伦理道德所调整的人们关系的范围比法调整的范围大,它对人们的行为的支配作用有些是法所不能达到的。
五、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社会学都以医学人际关系中的某些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社会学的区别是:医学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一般原理,着重探讨医学人际间的社会关系。
医学伦理学则以伦理学的一般原理,着重研究医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
一、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方法(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二、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一)医德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二)医德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意义(三)医德对医学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一、中国古代的医学伦理学思想(一)萌芽时期 :从原始社会的晚期到奴隶社会的初中期,包括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和夏朝医学发展特点:巫医合流(二)形成时期:奴隶社会末期至西汉“医乃仁术”贯穿于全部医德的内容之中《黄帝内经》产生于战国,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其中载有许多医德方面的论述。
(三)发展时期:东汉至宋代东汉名医张仲景和唐代的孙思邈是著名代表医家(四)相对完善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医药学家们对孙思邈提出的医德思想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二、中国近代医学伦理学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既存在着中国传统医德,也存在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医德。
1926年的《中国医学》刊有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医学伦理学法典》,全文共2339个字,其中涉及到对一般医疗行为的论述,并论及经验不足的中国医生和经验丰富的外国护士之间的关系,这在20世纪早期全世界的医德规范中是少有的,体现了当时中国所特有的医学伦理观。
1933年6月上海国光印书局出版了由宋国宾主编的《医业伦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医学伦理学专著。
二、中国近代医学伦理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我国古代医家的优良传统,发扬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建立同志式的新型医患关系,使中国医学道德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一方面制定了正确的卫生工作方针,规定了医疗卫生工作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
另一方面,对医务人员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广大医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医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前进的三个阶段。
三、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第一阶段(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医学伦理思想和医学伦理原则,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体现和发展。
第二阶段(1966~1976年):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受错误思潮影响,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受到严重破坏。
差错事故屡有发生,医疗纠纷不断增加。
第三阶段(1976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医学伦理学研究受到卫生行政部门重视。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编写了教材。
三、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1981年6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医学伦理道德学术讨论会。
1988年10月,全国第五次医学伦理学讨论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成立大会在西安召开,标志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理论队伍已经形成并走向正规。
2005年11月28日,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加入推行《医师宣言》活动,并发表了推行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倡议书。
中国优良医德传统一、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二、清廉正直、不图钱财的道德品质三、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四、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服务态度五、不畏权贵、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六、不断总结、勇于创新的精神一、国外古代医学伦理思想1. 古希腊医学道德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被尊称为西医之父,同时也是西方医德的奠基人。
《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一部经典的医德文献。
1948年,世界医协大会对这个誓言加以修改,定名为《日内瓦宣言》。
后来又通过决议,把它作为国际医学道德规范。
2. 古罗马医学道德古罗马文献中有许多医学道德规范,如: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记载:“禁止将死者埋葬于市之外壁以内”和“孕妇死时应取出腹中之活婴”等。
罗马著名的医生盖伦(Galen,约130-200)继承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发展了机体的解剖结构和器官生理概念,创立了医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在医德方面,他指出“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
3. 印度医学道德印度最古老的印度医学经典是《阿输吠陀》(Agur-Veda,又译《寿命吠陀》、《生命经》),成书于公元前600年。
公元前5世纪名医“印度外科鼻祖”妙闻(Susruta)有《妙闻集》;公元前1世纪名医“印度内科鼻祖”阇罗迦(Caraka)有《阇罗迦集》,他们对医学本质、医师职业和医学伦理都做了精辟的论述。
4. 阿拉伯医学医学道德阿拉伯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大约从6世纪到13世纪,相当于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
阿拉伯医学家迈蒙尼提斯(Maimonides,1135-1204)属于犹太族,他在医学道德方面有很大的建树。
他的著作很多,其中《迈蒙尼提斯祷文》,是医学道德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文艺复兴以后,人道主义思潮涌起,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人类伦理思想包括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到一个重要时期。
18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医生胡弗兰(Hufeland)(1762~1836年)提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十二箴》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首先产生于英国,是由于英国的社会背景和John Gregory、Thomas Percival等人努力的结果。
1847年,美国医学会成立,以帕茨瓦尔的《守则》为基础,制订了医道教育标准和医德守则。
1864年8月,由瑞士发起,在日内瓦召开会议,签订了《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公约》。
随着医学的日益社会化、国际化,国际间医学交往的日益增加和国际性医学组织的建立,一系列国际医德规范和法律文献相继产生。
三、当代医学伦理学发展概况1946年,制订了《纽伦堡法典》,制定了关于人体实验的基本原则。
1948年,世界医学会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蓝本,颁布了《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作为全世界医务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1949年,世界医学会在伦敦又通过《世界医学会国际医德守则》,进一步明确了医生的一般守则。
1972年10月,第十五次世界齿科医学会议在墨西哥举行,通过了《齿科医学伦理的国际原则》,作为每位齿科医生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