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姓名班级分数: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答题卡)A.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B.神学文化的复兴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2.今天,有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的最早出现与哪部历史文献有关?()。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汉谟拉比法典》3.“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

”这句话中的“变革”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光荣革命C.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D.工业革命4.解放“手”的最早发明是()。

A.珍妮机B.蒸汽机C.内燃机D.飞梭5.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某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D.拿破仑战争6.“在欧洲以外直接依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这是对哪种罪恶的揭露()。

A.封建制度B.奴隶制度C.资本主义D.殖民扩张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8.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你无法享受到的生活方式是()。

A.穿印度的棉衣B.打电话聊天C.吃美洲产的玉米D.喝中国产的茶叶9.“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些歌词引自()。

A.《国际歌》B.《宅地法》C.《复活》D.《英雄交响曲》10.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矛盾无法调和,主要是围绕下列哪一问题?()。

A.工业品进出口问题B.是否开放国内市场问题C.奴隶制的存废问题D.是否提高关税问题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A.苏格兰人民起义B.新议会的召开C.内战爆发D.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12.“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这句话反映了()。

A.英国圈地运动中出现了“羊吃人”的悲剧B.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农民一贫如洗C.日本明治维新后农民纷纷破产D.美国内战后解放的黑奴的处境13.历史上第一个圆了人类飞上蓝天的梦想而被称为“航天飞行器的先驱”的是()。

A.奥托B.莱特兄弟C.富兰克林D.蒙特哥菲尔兄弟14.现代工业崛起的标志是()。

A.电力的广泛使用B.蒸汽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C.棉花时代的到来D.“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15.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手机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16.历史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办一期黑板报,宣传第二次工业革命,下列适合的标题是( )。

A.开辟新时代的“宣言”B.引领时代的思考C.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D.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17.“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与这句话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美国独立战争B.法国大革命C.俄国农奴制改革D.日本明治维新18.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不正确的是A.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用赎金购买份地C.改革不彻底D.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9.“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

这种18世纪中期以前的传统看法,被下面哪一位著名科学家创立的伟大理论打破?()。

A.牛顿B.达尔文C.托尔斯泰D.爱因斯坦20.下列说法,符合右图人物的是()。

A.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B.他主张以人权反对神权C.他最重要的思想是“三权分立”学说D.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二、相关链接21.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增加,它的质量也增加,运动物体的长度也会缩短,甚至时间也会变慢。

提出这种“钟慢尺缩”现象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_.22、他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揭露了俄国社会的黑暗,政坛官吏的腐败,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这位文学家是_______________.23、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先近代社会过度的标志的文学作品是_______________.24、_______________.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成立。

25、他具有音乐天赋,却从26岁听力开始减退,甚至最后完全失聪;他以顽强的毅力,倔强的性格同命运抗争,从心底发出了“我要摁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是_______________.26、他出身贫寒却一跃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他个子矮小,却成为征服几乎整个欧洲的巨人,他就是_______________.三、列举题27、列举十九世纪中期欧美颁布的废除奴隶制法令。

28、列举近代前期欧洲发生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打破藩界,重划全国行政区。

全国划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管理,完全取消大名的封建领主权。

大名离开藩国,迁居东京,从国家领取俸禄。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反映的是哪方面的举措?(2分)(2)除上述内容外,这一历史事件还有哪些内容?(举一例)(2分)(3)从促进国家发展来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在电力的运用上,电报、电话、电灯、电梯、电影放映机等新兴电器相继问世,电报电话公司.电影公司等企业纷纷建立。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

(2分)(2)材料二中的电报、电话等新兴电器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就?(2分)(3)两次工业革命都出现了新能源,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两个新时代,这两个新时代分别是什么?(4分)(4)学习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以后,你有何感想?(2分)(莲山课件原文地址:/shti/cusan/34046.htm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 2 3 4 5 6 7 8 9 10C AD A D D C B A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B B D DC B C B A二、辨析说理21.错误: 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

理由: 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最直接的原因是英国的殖民扩张。

22.(1)错误: 美国。

理由:美国是在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后才成立的。

(2)错误:林肯。

理由: 美国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

23.(1)错误: 坐飞机。

理由: 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2)错误: 但丁。

理由: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24.错误: 启蒙运动。

理由: 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

三.材料解析25.(1)日本明治维新。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3)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等。

26.(1)蒸汽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

(3)“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问题探究27.(1)C。

(2)B 。

(3)印第安人。

(4)同意。

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28.(1)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的爆发。

(3)世界大战的发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一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都是对人类社会犯下的罪行;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社会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试卷评析: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说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课标将教学评价主要定位于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评价的方法也是侧重于这两种评价范畴,所以试题命制也应以此为核心。

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史学教育的渗透性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是在学生阅读材料、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

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材料。

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

一、命题思路:这次试题命制是初三年级学习世界历史以来第一次大容量考试,由于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相比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感觉不易学。

所以第一次考试在试题命制上偏易,以基础为主,拔高为辅,设置梯度,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认真复习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本试题呈现如下特点:1.考点覆盖面广,基础知识考查灵活。

注重基础,覆盖较广。

从头至尾所出现都是学生熟知的历史素材。

难难易比例适中,遵从先易后难,逐级“爬坡”的原则,让全体学生都能进入,即使难度较大的主观题也通过分层设问让大多数学生得分。

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上述所列知识点均为初中历史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或者说是初中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均从大处命题,有的考查重要历史人物的突出功绩,有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典型意义,有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有的考查重要科技文化成果,总之,灵活多变,指向明确,不琐碎,不机械,不冗长,不拖沓。

全卷没有一个机械的简单的死记硬背的试题,知识点的覆盖面如果以单元计占85%,覆盖面广,测试效果好。

2.新材料、新情境丰富。

创设丰富的新材料。

全卷文物图片、文字材改错题。

这些新材料、新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能力考查的内涵、角度,扩充了知识容量,激发了学生思维,使试题鲜活生动。

3.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设置丰富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进而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说明、分析或论证的方法和能力。

4.设计改错题可帮助学生清晰准确记忆知识点,不容易混淆而发生张冠李戴,记忆知识的效果更好更科学。

5.强化史学功能,灵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鉴往知来,服务当今,塑造学生良好品质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6.重视历史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三大题中。

设置开放式问题给了学生以思维的拓展空间。

考试中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综合题考出了书中的重点知识,这就考核了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本次考试考的既是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又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度,例如:选择题2,3,4,6,7,9,11,12,13,14,19,20,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