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关系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

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鄂尔多斯班)2015级公共管理课程论文专业:公共管理2班科目:公共关系与媒体沟通授课老师:薛建华学号:***************姓名:***公关和谐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和谐包括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事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其中自我和谐是其它和谐的根本,做不到自我和谐的人,难于做到其它方面的和谐,会出现自我的扭曲变形,时时自我煎熬,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自我和谐”,指的是什么呢?个人的理解是,人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使内心活动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是自我的内心的动机、需求、认知与现实及自身状况之间差距缩小,矛盾减少的过程,如果每个人在确立自己的动机、需要的起始阶段就认识到结合现实及自身情况,分层次逐步实施,和谐的程度就高。

反之盲目、急躁,会使自己痛苦难耐,越来越难做到自我和谐;如果差距小,矛盾少,就趋近于和谐,反之则不和谐。

和谐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有利于自我的健康成长。

自己的问题理顺了,实现了自我和谐,有利于自我认知的提高,更容易做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事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任何一个人若想做到自我和谐,客观的自我评价、科学的自我调节和正确的自我认同是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一)客观自我评价是自我和谐的重要前提自我认知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认知活动。

科学地构建由主体自身各种认识和评价能力要素所组成的主体的自我认知结构,突出地表现在确立认知目的、认知视角、认知视域和认知标准等方面。

通过自我的内在的自知意识对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省思,通过获取他人对我的评价信息进行上行和下行层次的比较以及社会化中的自我角色的定位来实现自我认知。

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与看法称为“自我概念”,其中主要包括“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扩而大之包括个人的知觉、意见、态度、价值观等,合成构成具有独特性的“我”。

自我观念是主观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未必与自己所具有的客观条件相符合,有的人客观能力颇高而且颇有成就,但可能在他自己看来却是一个失败者。

一个人时时以自我观念为依据,评量自己的处事待人的经验。

如所得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不符合,即将产生焦虑,焦虑累积过多难免引起情绪的困扰。

因此,生活适应良好者多能适当的吸收经验,并调理自我观念使两者相符合。

当然,自我观念可随个人经验的增多而改变,而且由自我概念可发展形成高层的“社会我”与“理想我”;前者是一种个人相信别人对自己看法的自我观念,后者是一种自己希望做什么样人的自我观。

与“理想我”相对的是“现实我”,理想我与现实我愈接近,或是理想我是由现实我为基础发展而得者,个人的适应将愈良好,生活也将愈幸福。

一般说来,自我认知有三条不可或缺的渠道:一是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二是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我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三是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眼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

(二)科学的自我调节是自我和谐的必要手段自我调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我调节,指人们给自已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向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

狭义的自我调节,实际上指自我强化,即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人一旦社会化,就不再依靠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是靠自己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自我调节是调节自己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是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不断加强道德认识的过程,也是对道德原理、道德规范的自我体验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过程。

所以,要注重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

自我调节包括三个基本亚过程。

即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

自我观察指人们根据不同的活动中存在的不同衡量标准,对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的过程,它至少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定符合现实的行为标准和评价正在进行变化的行为;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的加倍注意,促进自我指导的发展。

影响自我观察的因素有以下五种:第一、时间上的近似性,及时的自我观察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

因此,当行为正在进行时,这是通过自我观察,进行自我评价以影响行为的最好机会。

周期性的自我观察,因为它提供的只是部分的信息,所以同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持续的注意相比,仅能产生微弱效果的自我调节。

第二、反馈信息。

如果一个人不清楚他是怎样行动时,评价性的自我反应不能被唤醒。

当行为进步的证据明显时,自我观察便可加强行为反应。

当行为进步的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含糊时,自我观察几乎没有效果。

当行为进步并不特别显著或行为时常发生变化时,除非得到特别重视,否则对他们的较好注意并不具有较大的益处。

第三、动机水平。

那些渴望改变他们正在观察的行为的人们,更易于为自己树立目标,将注意集中于他们取得的进步并进行自我评价,低的动机几乎使人们不能观察。

有动机的个体比没有动机的个体更可能提高自我观察的行为。

第四、行为的价值。

行为的价值也影响自我观察。

一些研究显示,同样的行为若被随意地指定为一个积极的、消极的和中性的价值,然后监控被试者的行为表现,结果是,自我观察产生了有关行为期望的不同的模式:有价值行为增加了,无价值行为减少了,中性价值的行为没有变化。

第五、观察到的成功和失败。

行为变化程度部分地依赖于成功和失败能否观察到,观察到的成功,能提高需求的行为;观察到的失败,则不能引起起行为的任何变化,甚至会降低行为我现成绩。

当然,自我观察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录过程,它时常受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影响,自我观察与自我调节的其它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自我判断指人们为自己的行为确立某个目标,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与标准间差距并引起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评价的过程。

自己要想评价由社会标准衡量的行为,至少需要相对地比较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绝对的行为操作标准、个人标准和社会参照标准。

最为常见的则是人们与在同一环境中的特定的同伴的比较,对同伴的判断实质上受制于比较他人的能力水平的影响,与能力较低的人进行比较提高自我评价,为更有能力的人比较则会降低自我评价。

在竞争的社会里,某人的成功意味着他人的失败,因此,社会的比较也必然要反映到自我评价中来。

在以集团主义的伦理为基础的社会里,自我评价主要在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所做出的相对贡献和集团的成绩水平的基础上进行。

自己以前的行为一直用作现在行为的参考标准。

过去的行为主要通过影响判断标准来决定自我评价。

某一行为的标准达到后,它不再具有挑战性,人们将寻找新的自我满足。

人们在成功之后倾向于提高行为标准,而在遭到连续失败时则倾向于把行为标准降到更现实的水平。

自我反应指个人评价自我行为后产生的自我满足、自豪、自怨和自我批评等内心体验,是个人满足兴趣和自尊的发展的重要和持久的基础。

完全符合行为标准的工作会形成个人有效感,增强对活动的兴趣并引起自我满足。

没有活动标准和对活动不进行评价,人们会没有积极性,感到无聊和仅仅满足于一时的外部刺激。

当然,过于严格的自我评价也会成为个人不断烦恼的原因,引起一些精神病理症状,造成各种异常行为。

行为标准的建立既可以通过教诲,也可以通过示范。

人们在观察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行为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会了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

自我调节系统存在的原因有四点:第一、社会的影响。

人们若不坚持自我的标准并为之努力,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负面浸染”。

第二、对现实情景的预测。

人们估计到,如果自己不努力达到目标,会得到什么境遇。

第三、个人的得益。

一个人可能从自我对不良行为的改变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第四、示范者的影响。

看到他人的成功,会直接影响个人自律的动机和方法。

(三)正确的自我认同是自我和谐的最终目的自我认同是指一个人依据个人的经历,通过向内用力,或言之为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就它所体现出来的反思性和建构性而言,它是一个动态的和不断建构的过程,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并伴随着人的一生。

从表现形式看,自我认同是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自我认同既是一个自我形塑的过程,又是一个自我形塑的结果,即通过“我看人看我”,就是用“主我”的眼光去审视“他者”而形成的。

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自我认同的标准、过程和目的都体现了自我的主体性:自我认同的标准是以自我的标准为参照,自我认同的过程是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和确认,自我认同的目的是为了使自我的身份趋向中心。

而人的根本属性又在于社会性,人总是通过社会对自身进行定位。

虽说自我认同体现了自我的主体性,但其最终的结果是为了实现自我、他人、社会的和谐一致。

也就是说,要通过自我明确的是非观和理性的判断力把自我个体的内在标准与他人、社会的外在要求进行整合,从而在个体内心产生一种和谐一致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存在”与“为他的存在”的有机统一构成个体完整的人性结构和完美的自我形象。

人的自我和谐是一种修养。

他是主要产生于人们在追求精神上、心理上和事业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力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包含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对名与利的态度。

人之所以不能自我和谐,常常是为名利所累。

因此,追求高尚、淡泊名利非常要紧。

因此,加强思想修养,促进人的自我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管身在何方,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与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凡事做到冷静而不偏激、豁达而不固执、谦逊而不狂妄、踏实而不浮躁,努力保持清醒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