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绍琴:治疗湿热病的体会

赵绍琴:治疗湿热病的体会

赵绍琴:治疗湿热病的体会
我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
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兹简
介如下:

一、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
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
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首如裹”之谓。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常,则
胸闷、咳嗽、喘息。舌苔滑润,脉象濡软,为湿邪犯人之明征。治宜
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
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
先宣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
朴夏苓汤、藿香正气等方加减选用。俾肺宣湿开,而热随湿去。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病,则气机升降失司。章虚谷说:“三焦升
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
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
则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
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
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脾主湿,以升为主。若脾为湿
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中
阻,可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
脉濡而软。湿热阻滞中焦,治宜和中化湿为主,药如半夏、陈皮、厚
朴、杏仁、大腹皮、黄连等,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开而热去,
虽有热邪,亦不可过投寒凉。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
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
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二、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
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
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证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
息,全身酸楚,大便溏,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苔滑而腻,脉缓软,
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
解,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
苍术、木香、草蔻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息,
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藿梗、防风等,辛以开郁。俟湿郁开,
再议清热,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
三、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过分饮
冷,或过服寒凉滋腻,则湿盛阳微,湿属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泣,而
使气机涩滞。证见,胸脘痞满,堵闷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
清白,舌淡苔白腻而滑润,脉沉软而涩或沉涩。寒凝涩滞,非温不能
驱寒开凝通闭,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用辛温之品治
热,因寒凝于中,为权宜之计,可暂而不可久,待脉缓渐起,苔化寒
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防其增热。

四、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去寒凉即成冰伏。其多见于素体
阳虚的湿热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寒冷入胃,中阳重伤,
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至冰冻之势而深伏于内,气机为寒
凉所遏滞,阴阳不相顺接,阳不能达于四末。证见:面色苍白,胸脘
痞闷加重,四肢厥冷,少腹绞痛,舌质淡润多液,大便溏稀,小便清
长,脉沉迟或沉伏。此非辛温燥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散寒开郁而
通闭。急用四逆、理中法。常用药物如:桂枝、肉桂、生姜、干姜、
川椒、草蔻等。冰解、寒散、舌苔化、面润即停服,不可过用,防其
热势加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