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文两篇》九下课后题答案

《短文两篇》九下课后题答案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 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 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 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 有所学,皆成性格。
五、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 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 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译本见课本76页)
九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
课后题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源自读两篇短文, 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 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 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 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 “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 读书方法。
参考答案: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
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 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 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 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 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 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 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 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 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 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 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 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参考答案: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 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 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 做出总结归纳。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 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 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 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 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 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 钻牛角尖。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 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 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 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 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 《谈读书》。
参考答案: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 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 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 凭观察得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