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起源、功能及其现代意义节日是纪念日或祭祀的日子,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不断传承的驿站,也是人生不断成长的见证。
从字源意义上讲"?" ,竹约也(《说文解字》),也就是一节一节延续不断;预示着" 节" 的存在意义,同时也具有保留与传承的含义。
节也具有"节奏"、"节点"、"节操" 意思,我们祖先一直讲究人应该与自然节奏和天地韵律和谐,追求" 天人合一" 。
" 节"是天地四时的交合之处,是"天"、" 地"的节奏,自然也应该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 ,保持人们应有的"节操"、生活的"节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的原因。
可是今天,我们的传统节日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困境与尴尬。
春节在人们心中"年味"越来越淡,中秋节成为了月饼节;面临洋节,中和节、龙抬头、上巳节、浴佛节、七夕、中元节、下元节也越来越被人们遗忘。
这不能不使感到警惕,并报以忧虑。
这是传统节日现代性异化:单纯的追求娱乐审美,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最基本的功能?D?D社会功能(社会凝聚、社会认同、心理归属)。
发挥不出社会功能"根" 的作用,传统节日只能停留在"器"的层面;现在我们过传统节日的时候,过于注重审美娱乐功能,忽略了传统节日的"根",从而会造成传统节日今天所面临的局面。
缺少了" 根" ,意味着传统节日被" 阉割" 化了,从而造成过节的形式简单重复,于是便形成春节缺少"年味" ,端午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了月饼节的尴尬。
只有令传统节日重现"根"的内涵,恢复" 根" 的功能,传统节日才更有吸引力,才更有有竞争力,更有张力。
一、传统节日的起源要重现传统节日" 根"的内涵,恢复"根"的功能,必须从起源出发,一切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只有从源头出发,才能弄清楚传统节日的本质。
1.图腾崇拜与传统节日的起源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相信部落群体(以下简称初民)起源于图腾,相信图腾部落成员能够化身为图腾或者相反,相信氏族成员与动物、植物等图腾之间存在学员亲属关系,因此而崇拜图腾。
初民每在一定时间就会对本族的图腾进行祭祀活动,而在这些最初的祭祀活动过程中,已经孕育了传统节日的雏形。
随着氏族的不断扩大,参与祭祀的成员也随之增加,由氏族到部落,再到国,对于图腾的单纯祭祀,渐渐演化成为广大国民的节日。
如我国对创始神女娲的祭祀,后来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七的" 人胜节" ,如古代吴越人对繁衍本族的龙图腾祭祀,以表示他们是" 龙" 子身份,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祀,形成了后来的端午节。
2.自然神崇拜与传统节日的起源自然崇拜晚于图腾崇拜,他们产生与形成具有一定的联系。
万物有灵观念是自然神形成的基础,也是自然崇拜的基础。
" 图腾崇拜是与狩猎、采集生活相适应的宗教,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
"[5] 而自然神崇拜则是万物有灵观念产生之后,图腾被神化,成为氏族、部落的或地域的守护神。
我国古今大部分地区崇拜对象主要是自然神,这与我国的有特色的地形有关,我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形式。
土地的收成的丰歉对人们来说至关重要,而古代农民无法与自然相抗,主要靠天吃饭,因此特别对自然神怀有敬畏之心,因而因对自然神崇拜而形成的节日占传统节日的主要部分。
据统计,我们国家最为重要的节日有20 个,其中来因对自然神崇拜,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 个之多,如: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一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过小年(十二月二十三)等,都与自然神崇拜有关系[6] 。
3.祖先崇拜与传统节日的起源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上文所说,一些图腾被认为是其部落的创始祖先。
祖先崇拜与鬼魂崇拜是密切相关的,初民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不死,是为鬼魂。
鬼魂观念是祖先崇拜的基础,对祖先的崇拜其实就是对祖先鬼魂的崇拜,因此又可以说,鬼魂崇拜又包含了祖先崇拜。
古人认为死人是神圣的,古希腊人常称死者为地下之神,坟墓乃是这些为神者的庙宇"[3] 。
对死者不祭不祀必有灾祸降临,有祭有祀就会伴随着降福,祭祀的死者都爱他的供养人,他们保佑祭祀者。
死者会继续插手阳间的事务,常常发挥他们的作用。
于是生人,每当特定的时候,就会祭祀死者,慢慢的就形成节日。
如在我国的清明节,则是对祖先崇拜而形成的节日。
而另一个典型的节日"中元节",则是对于鬼魂崇拜的结果。
二、传统节日的功能起源即本质。
从传统节日的起源来看,其已经蕴涵着节日的功能。
从对图腾、自然、祖先的崇拜之中,已发挥作了社会凝聚、社会认同以及为个人提供心里归属的功能,而从祭祀崇拜对象的仪式中我们不难捕捉到传统节日的审美、娱乐功能的雏形。
1. 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从传统节日的起源:图腾崇拜、自然神崇拜及祖先崇拜来看,社会功能正是其根本。
初民正是通过节日(各种祭祀活动、原始巫术、各种仪式等)把氏族、部落凝聚在一起,规范起来,整合起来,从而让内部成员有着强烈的认同以及归属感。
社会凝聚功能是传统节日的最基本的功能,这也恰是图腾、自然神、共同祖先必须具备的功能。
为了维护会秩序,凝聚内部成员,就必须确保构成社会的各个氏族、部落具有持久性和团结性。
这种持久性和团结性只能以个体情感为基础,而个体情感若要充分表达出来,就必须有一种集体表达被固定在具体的对象上,那就是图腾、自然神或共同的祖先。
这正如当今社会国旗、国歌、国王或总统等符号所赋予的地位一样。
传统节日的认同功能,是从社会凝聚功能上延伸出来的。
节日是一个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的标志或徽号。
从节日的起源图腾来看,许多初民把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或徽号的图腾视为本身赖以生存的根子。
古人尤其是初民喜欢在节日的时候参加祭祀活动,把本民族的图腾如创始神的神话,通过各种仪式演绎一遍。
这样做的功能用处是:重新体验创始神创造本民族的过程。
通过体验这种原始仪式之后,参与其中的人就会在心理上认同自己已经成为神话中的一员,并得到神的认可。
通过这样不断体验,从而加深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如我们国家的春节过后,从初一到初七的"人胜节"的节日,就是体验中国的图腾创始神女娲创世的过程。
从节日的起源来看,为个人提供心理归属功能,是从社会凝聚功能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比较具体的、针对性较强的功能。
节日的最初表现形式是祭祀,最初的时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古希腊等地方,对于个人能否参加祭祀,是有严格规定的,祭祀是掌握在少数精英手里,祭祀的对象是图腾、自然神或祖先,祭祀赋予了他们权力,祭祀是他们权力合法性来源;因为只有祭祀才能彰显他们是神之后裔,他们是有血统家世的。
在我国最具代表性得节日就是清明节。
2. 传统节日的审美、娱乐功能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中我们看到它已经孕育着审美、娱乐功能的雏形,关于图腾崇拜的雕塑、壁画等,关于祭祀自然神、祖先中的舞蹈、服饰、诗篇、歌声等,这些无不彰显着传统节日的审美、娱乐功能。
传统节日审美功能的源头,来自与对图腾、自然神、祖先的无限崇拜以及装饰。
初民用艺术的手段把人体装扮成图腾、神明、祖先的模样,使自身与他们之间产生一种亲缘感,从而受到他们的保护;把他们雕塑起来、绘成精美的图画供奉起来;恰恰是这些,构成了节日的最初审美,也朴、厚重的审美功能。
随着节日的发展由最初的节日图腾后来发展成为绘画等,为绘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节日图腾物由尧时的" 状如鸡、呜如风,双睛在目的重精鸟"到周代" 桃梗" 、魏晋的"桃符"逐渐演变为年画、窗花、春联等。
传统节日也促进了文学、文艺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传统节日里,找到很多现代舞蹈、戏剧、诗歌、音乐等各种艺术的原型。
其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春节的春联而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联语" 了。
从源头来看,初民在祭祀时的舞蹈,歌唱祭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传统节日发展到今天,娱乐功能是开发最深、最全面的功能,成为了传统节日的最为突出的功能。
传统节日中的独特娱乐功能,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与升华,农事性节日的礼仪、习俗和节庆方式逐渐融会了多重的社会意识与目的,其内容与习俗也趋于丰富、繁杂,变得极具娱乐性与趣味性,进而演化出以敬奉天帝、祭神祀祖、祈祷驱灾、驱恶避瘟为内容的祭祀性节日,如腊八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其代表性的娱乐活动就是饮食文化,如腊八粥,清明节的青团,中秋节的月饼等。
以追忆、纪念民族英雄、国家贤良为主要内容的纪念性节日,如端午节、寒食节;其代表性的娱乐活动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寒食节的踏青游玩等。
以广场集会的方式,以群体性歌舞游艺竞技活动为形式达到社会交往目的的社交游乐性节日,如民族地区举行的传统歌会、社戏、火把节、泼水节、风筝节、斗牛、赛马节等等。
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功能的现代意义我国的传统节日是起源于农耕文明,而今天我们国家正经历着由农耕社会向商业社会的激烈转型。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道路的便利,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不断瓦解着农村的基础。
植根与农耕文明传统节日,是保守与内敛的,这与市场经济的扩张性相冲突的,这种突变与激进式的发展,让传统节日极不适应,根基的不断瓦解,令传统节日出现断层,以至于畸形发展?D?D审美、娱乐功能不断扩张,社会功能几乎发挥不出效用,如果两项功能不能均衡发展,势必会导致传统节日" 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终式微。
西方的洋节之所以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因为洋节与西方的社会精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而在我国则不尽然,从传统节日的功能来看,在社会转型之前,传统节日的主要运作是社会精英阶层,这些精英在农耕社会是掌权者和社会文人;社会转型后的今天,精英阶层已经发生巨变,除了传统的掌权者和学者之外,传媒工作者和企业以及白领阶层成为精英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是传媒与企业在传统节日的运行上,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并且让其畸形发展:媒体过分注重娱乐效应,企业只是注重商业效应,如中秋的月饼,而没有从根源或传统上挖掘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