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制定方法)浅析英美法系的经济胁迫制度——兼论我国合同法建立经济胁迫制度浅析英美法系的经济胁迫制度——兼论我国《合同法》建立经济胁迫制度的必要性摘要于《合同法》中,胁迫是影响合同效力的主要因素之壹,各国均普遍认可这壹事实。
可是对于胁迫的具体类型,各国的法律规定有别,于英美法系国家,除了人身胁迫、货物胁迫之外,仍有经济胁迫,而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无关于此制度的规定。
然而于法律实践中,合同壹方当事人经常会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对对方进行胁迫,使对方违背其真实的意思表示而和之签订合同。
所以,有必要对经济胁迫制度的涵义、历史沿革、认定和后果等进行介绍,进而探讨于我国建立经济胁迫制度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胁迫;英美法系;衡平法各国合同法均把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作为合同有效成立的要件。
意思表示不真实或有瑕疵,就会影响合同的效力。
壹般情况下,胁迫是导致合同可撤销、可变更的因素之壹。
胁迫壹般包括人身胁迫、货物胁迫,而英美法系国家把经济胁迫也作为胁迫的壹种类型,作为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壹。
我国1999年修订实施的《合同法》没有经济胁迫的关联规定。
然而于现今相对文明及法治的社会中,民商事活动中以暴力胁迫和货物胁迫订约的例子越来越少,当前订约中出现的胁迫绝大多数均是经济胁迫,笔者认为,经济胁迫制度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本文仅就英美法系中的经济胁迫做壹粗浅探讨。
壹、经济胁迫制度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所谓经济胁迫(EconomicDuress),是指合同的壹方当事人于订立合同时,滥用其优势地位以及相对方的需要,以暴力强迫以外的方式迫使合同相对方接受合同条件,致使受到胁迫的合同另壹方当事人未能按照其真实的意愿决定是否订立合同以及怎样订立合同的情形。
从经济损失的角度比较,经济胁迫的后果往往比壹般胁迫的后果严重。
经济胁迫制度是由普通法(LawofCommon)发展而来。
最初英美普通法于契约方面有壹个相当粗糙而没有充分发展的承诺瑕疵理论,其中关于胁迫的概念,是狭义的,仅指壹些相当极端的肉体上的胁迫,即仅限于壹方向另壹方施加暴力、监禁或者恐吓施加暴力、监禁,另外,《牛津法律大辞典》给胁迫的定义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以强迫或实际上正于强迫他人实施某种特定行为。
”[1]从上述对胁迫的界定上能够见出,早期的胁迫概念中不包括精神上的强制,即对于经济胁迫、精神胁迫、道义胁迫以及其他性质的胁迫等使用非暴力的方法,诱使对方缔结合同的情形,则不能引用强暴胁迫得到救济。
随着经济交往活动的频繁以及社会文明的进壹步发展,民商事活动中以暴力胁迫订约的情况越来越少,胁迫的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多样性。
为了维持市场秩序、彰显公平正义,普通法于发展过程逐步扩大了胁迫的范围。
到了18世纪,普通法通过判例确立的原则,将胁迫的内涵扩充至“货物胁迫(DuressofGoods),货物胁迫表现为对受害方的财产不当的留滞,即壹方威胁扣押或拒绝提供另壹方依合同有权享有的东西,另壹方除了答应前者的要求外别无合理的选择余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壹方面,契约自由原则逐渐衰落;另壹方面,定式合同大量出现,由此,出现了合同当事壹方滥用其优势地位以及相对方的需要,以暴力强迫以外的方式迫使合同相对方接受合同条件的情形,也就是今天被英美法系国家广泛接受的“经济胁迫”(economicduress),经济胁迫也被称为“商业强制”(businesscompulsion),这种形式的胁迫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危害了交易安全,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背道而驰。
经济胁迫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今天,于英美法系国家,经济胁迫已成为重要问题且形成了固定的判例规则。
综上,于普通法上,胁迫的含义从起初仅指对人身的胁迫,后扩展到货物胁迫,最后纳入了经济胁迫。
二、对经济胁迫的认定及其后果近二十年来,经济胁迫逐渐发展为壹项独立的普通法规则。
根据普通法规则,构成经济胁迫必须符合俩项要件:(1)必须存于某种压制或支配了受害方当事人意志的经济事实,且因此破坏了当事人之间的协议性质;(2)这种压力必须是不合法的,甚至是违法的。
“英国的Scarman勋爵对此的分析是:胁迫的非法性具有以下俩点要素:1.足以强迫改变受害方意愿的胁迫行为;2.胁迫行为本身具有非法性。
香港的杨良宜先生于此基础上,又加了壹条,即被胁迫方除了屈从同意,别无其他合理的选择。
”[2]根据现有判例规则,经济胁迫的形式主要包括:(1)直接施加经济压力;(2)以口头形式威胁将要施加压力;(3)以违约、或不履约相威胁;[3](4)债务人以不偿付威胁债权人同意以小笔款项了结大笔债务;[4](5)以解约、停工给对方造成损失等其他方式相威胁,此项典型案例是:于1983年宇宙卫士海运股份公司诉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案中,原告是利比里亚壹海运公司,其公司全部股东均住于美国,该公司的宇宙卫士号货船(悬挂利比里亚国旗)从利比里亚载物准时运达英国明福特哈温港。
该船船员主要为亚洲人,由于他们的工资水平按照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的规定过低,故该联合会号召工人拒绝为该船卸货,使之不能离港。
该联合会声明,除非原告公司捐助80万美元作为海员国际福利基金,否则不予卸货,原告公司被迫给付捐款后起诉追偿。
法庭裁定,这壹支付是于经济胁迫下做出的;且且按照有关工业法规,此类给付要求也且不合法;故原告有权追回付款。
[5]应该注意的是,于某些情况下虽然存于经济压力,但施加压力的当事人且没有迫使对方接受明显对其不利的合同,或者这壹经济压力且未影响对方当事人自主订约的平等地位,则不构成经济胁迫。
例如英国上议院于1980年鲍昂诉楼裕隆案的裁定中指出:经济胁迫虽能够导致合同无效,但如果所涉经济压力没有压制对方当事人的订约地位,迫使其接受明显不利的合同,则不构成经济胁迫。
本案所涉经济压力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故应视为合同有效。
[6]三、我国现行法律中对胁迫的若干规定我国现行法中,涉及胁迫的关联规定主要有:较早时期即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壹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于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归于无效”。
1999年的《合同法》对上述行为的效力进行了区分,以可变更、可撤销为原则,以无效为例外。
198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96条规定:“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做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能够认定为胁迫作为。
”全国人大法工委编写的《合同法释义》中,于此基础上,将胁迫的概念定义为“行为人以将要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直接实施损害相威胁使对方当事人产生恐惧而和之订立合同。
”1999年《合同法》第54条规定:“壹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于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根据特别法优于壹般法的法律适用原则,1999年的合同法是实践中法律适用的依据。
本法中规定,胁迫是使合同可撤销或者可变更的因素之壹,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胁迫指以将来要发生的损害或以直接施加危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且因此而订立的合同,壹般被认为包括俩种情况,即以要发生的危害相威胁,指以生命、身体、财产、名誉、自由、健康、信用等损害;另壹种情况是胁迫者以直接面临的损害相威胁,胁迫者通过对对方当事人或家属实施关于不法行为造成损害而迫使对方订立合同。
对比英美法系国家关于胁迫制度的规定,能够发现,我国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胁迫的规定有壹定的交叉,对人身胁迫、货物胁迫的规定基本相似,可是关于经济胁迫的规定是我国合同法所没有的。
四、我国《合同法》建立经济胁迫制度的必要性分析从目前已有的法律规定来见,我国且未对胁迫进行完整的法律上的定义,甚至且未区分胁迫的类型,更没有于法律中引入经济胁迫的概念。
然而目前,经济胁迫现象于经济生活中大量存于,经济胁迫制度不仅为英美法系国家广泛运用,而且也开始为大陆法系国家吸收和借鉴。
同时,经济胁迫所针对的问题于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框架内很难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济。
虽然有胁迫制度,但没有包含经济胁迫这壹类型,虽然于我国《民法通则》中,存于着诚实信用等弹性条款,但很难解决经济胁迫这类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已经逐步转型为市场经济。
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国家所面对的诸多社会问题,包括法律问题于内,往往具有相似性,这于司法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法律是社会科学的壹个分支,作为壹门科学,其任务于于揭示那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法律的原理、原则和规则,正是对这些规律的解释、概括和归纳。
今天,当人们着手去解决许许多多已经被法律发展相对完善的国家面对过、解决了的问题时,当人们能够从他们的法律文库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且且能够帮助我们揭开问题之疑团的钥匙时,应该主动“拿来”,为我所用,而没有理由把其中的合理成分拒之门外。
通过之上分析,作者认为,我国《合同法》完全有必要建立经济胁迫制度。
具体的建立该项制度的途径,壹方面考虑到合同法不能因为缺失这壹项制度而被废止,可是如果对其进行修改的话,又为期太长;另壹方面,由于该制度的缺失,当事人的正当权益无法及时得到保护,法律的所追求的实质正义难以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能够暂时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扩大解释“胁迫”的法律含义,赋予经济胁迫以法律地位,进而形成普通暴力胁迫、货物胁迫以及经济胁迫三大胁迫且行的格局。
通过壹段时间的实践,于积累壹定的司法实践经验之时,再以修改合同法的方式把它纳入到合同法的体系之中。
经济胁迫制度有利于保护受经济压力的弱势当事人,实现合同交易中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缺失的制度。
注释:[1][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276[2]杨良宜著《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217页[3]参见1904年鲁克斯诉巴纳德案,上诉法院判例集,第1129页[4]参见1966午D和C建筑股份公司诉利斯案,王座庭判例集2集第617页[5]参见1983宇宙卫士海运股份公司诉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案,上诉法院判例集1集,第366页[6]参见1980年鲍昂诉楼裕隆案,上诉法院判例集第614页参考文献:[1]王忻,租赁市场中的经济胁迫分析,上海房地2005年第3期[2]王贵仁著,《浅谈合同法中的撤销权》,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000年,第7期[3]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合同效力制度比较研究,贺晓翊[4]袁雪,浅析英美法系的不正当影响制度,学术交流,2005年第6期[5]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原文刊载于《法制和经济》2006年第11期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