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设备状态检修(一)
1水电设备实行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水力发电设备检修一直沿用以预防为主的计划检修模
式,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在电力系统缺电的情况下,尽量避
免发电设备被迫停机,保证向用户不间断供电,减少拉闸限电次数,
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这种检修方式的时间间隔、工期、
检修项目等基本是建立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千篇一律,对设备的实
际状况考虑较少,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着检修周期短、工期
长、费用高、项目针对性少的问题,已越来越不适应技术水平已大大
提高了的水电设备,已越来越不适应大电网、高电压、大机组、高参
数、高自动化的电力系统,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电力
体制改革的要求。
目前,华中电网主要水电厂正在开展"达标"、"创一流"活动,创建一流
水电厂的基础就是"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要实现"无人值班"(少人
值守),必须加强水电厂的技术改造,努力提高设备安全运行水平,努
力提高机组和全厂自动化程度,努力提高人员素质。
随着设备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设备状况越来越好,如果继续执行计
划检修,就有可能在机组状况尚好的情况下,盲目大拆大换,既浪费
人力、物力、财力,又降低了机组的可用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
损害机组的健康水平,特别是进口设备,大都质量良好,质量保证期
较长,其安装工艺和精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厂家在产品说明书中
还注明,有些部件不得随意拆卸,如果非要拆卸必须有厂家代表在场
指导,否则,质量难以保证,有些部件虽可拆卸,但拆卸次数有限,
如隔河岩水电厂发电机和水轮机的连接或装配螺丝,一般只允许拆卸
3-4次,有些密封件则只允许拆装一次或二次,之后,不管怎样都得全
部换掉。所以,必须改革计划检修模式,以适应水电设备技术水平的
变化。
另外,随着设备自动化程度、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人值班"
(少人值守)制度的逐步推行,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减人
增效,推进检修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国家电力公司1997年专文下发
了"关于全面实行新厂新办法,逐步进行检修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减
人增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检修体制改革,条件成熟
的,要实行集中检修,梯级水电厂要通过技术改造实行集中管理。要
减人增效必须改变运行人员越来越少,检修人员相对越来越多,检修
任务越来越不饱满的局面,精减检修队伍,同时,水电要实行流域、
梯级开发,实现集中管理、集中检修,水电厂的检修人员也必然会减
少或取消,这样,势必打破原有计划检修格局。所以,必须改革计划
检修模式,以适应水电厂人员的变化。
状态检修是通过运用综合性的技术手段,准确掌握设备状态,预测设
备故障发生、发展趋势,借助技术经济分析,进行检修决策的一种现
代化的设备检修模式,其特点是检修时机和工期是预知的,检修项目
是明确的,是一种科学、合理、经济的检修模式,对提高设备的可用
率,降低设备检修损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部颁《发电厂检修规
程》和《华中电网发电设备检修管理办法》也都规定,应用诊断技术
进行状态检修是设备检修的发展方向,应在条件成熟的电厂进行试点
工作,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因此,水电设备应积极实行状态检修,
以适应设备、人员、改革的需要,克服计划检修的诸多弊端。
2水电设备实行状态检修的可能性
随着生产的发展,电网装机容量不断增大,备用容量也随之增加,从
1996年下半年以来,华中电网还出现了建网以来前所未有的用电紧张
状况相对缓和的局面,这就使得水力发电设备的检修或更改在选择时
机和持续工期上可以更为灵活,从而为状态检修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
部环境和时间条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信号检测及信号处理技术以及专家系统
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许多水电厂已经投运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为设
备状态监测及诊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保证。
水电设备在设计、安装、运行、管理、维修等方面的长期经验积累和
不断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以及丰富的运行、检修资料,为设备诊断专
家系统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分析、判断、决策依据。
近几年,水电厂运行人员文化水平和工作经验普遍得到提高,知识面
越来越宽,很多水电厂已开始培养全能值班员,这就为正确判断水电
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诊断设备的好坏提供了人员保证。
水电厂相对火电厂来说,生产环节相对简单,设备较少,自动化水平
相对较高,这也是水电设备实行状态检修的一个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