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参考文献: [1]徐良梅,《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名小议[J],武汉 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6期, 2000年11月 [2]王栋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名解读[J],新西 部,第2期, 2010年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一:历史原因(1/2)
这个愿望最初是他们在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季 共同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通过批判 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 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来实现的。
施蒂纳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一:历史原因(2/2)
鲍威尔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曾请威斯特伐利 亚的出版商即“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尤·迈耶尔和 鲁·雷佩尔出版。但由于第二卷直接批判了他们的 观点,所以他们就拒绝承印了。后来又遭到警察阻 挠,最终未能如愿。 40多年过去了,由于实际斗争和其它理论研究 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 个问题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关系,进一步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意义,这就 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期待已久的愿望。
恩格斯
二、内容概述
历史地位(1/2)
普列汉诺夫
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 始人和领袖之一,最早在 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家
普列汉诺夫于 1892 年为这本书的 俄译本写的序言和注释本中指出:这 本书“是集了这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 点的大成”。 恩 格 斯 在 1890 年 给 德 国 大 学 生 约·布洛赫的信中说:“我可以向您 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 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 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 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 德路 国德 古维 典希 哲 学 费 的 尔 终 巴 结 哈 》 和
·
参考文献来源
参考源自以下文献:
1计志宏,教学课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曲靖师范学院自第1部分 第2部分 第3部分
背景链接 内容概述 正文导读 现实意义
第4部分
一、背景链接
1 2 3
出版情况简释 书名释义 写作原因:历史、现实、直接
一、背景链接
出版情况简释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 《费尔巴哈论》)一文写于 1886 年,最初 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 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五期上。 在 1888 年,恩格斯应读者要求,出版 了该文的单行本。文字经过恩格斯的修改, 又加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恩格斯全面 地阐述了关于《费尔巴哈论》的写作背景 及意义。 他还把马克思 1845 年春写的《关于费 尔巴哈提纲》作为单行本的附录,也一并 印行,以加深读者对全文历史背景的了解。《终结》一文的出版物
二、内容概述
1 2 3
中心思想 历史地位 逻辑结构
二、内容概述
中心思想
恩格斯在本书中说明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同它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 的联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 论来源; 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 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意义。
费尔巴哈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二:现实原因(1/2)
从 19 世纪 40年代到 80年代,一方面,国际 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获得蓬勃的发展,欧 洲和北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马克思主义得 到广泛的传播。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 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 反抗。当时,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的资 产阶级哲学家们,在“新”哲学的美名下大肆 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 及保守的社会政治思想。
马克思与恩格斯
黑格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 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而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的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 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划清“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德国古 典哲学之间的界限,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 观点。
一、背景链接
书名释义
“终结”一词的理解有一般两种: ① 终结是结束、完结的意思,大多数参考书都这么 认为; ② 终结是出路的意思。 德国古典哲学中还有革命性的一面,即有黑格尔的辩 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两个成就,也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不能说德国古典哲学结束了、完结 了,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 引导德国古典哲学走出了死胡同,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 元。
二、内容概述
历史地位(2/2)
列宁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 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也指出:“在思 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 《反杜林论》里是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 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 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 读的书籍。” 《费尔巴哈论》一书是马克思恩格 斯所处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它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在 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的道路。
一、背景链接(3/3)
写作原因三:直接原因
施达克
恩格斯
《新时代》
1885 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哥 本哈根大学教授施达克写了《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一书。在书中,施达克驳 斥了许多学者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 但由于阶级条件的限制,他并未正确理解 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认为费尔巴哈是个 唯心主义者,这说眀施达克不懂什么是唯 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 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 费尔巴哈哲学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当德 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 格斯著文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 巴哈》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了。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二:现实原因(2/2)
一时间,“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 义”以及其它折衷主义、庸俗进化论和唯意志 论在欧洲各国流传开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新康德主义”。他们在“回到康德去”的口 号下,给康德哲学穿上科学的外衣,以对抗马 克思主义哲学。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和修正 主义的进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科学 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进一步推 动蓬勃发展的国际工人运动,指出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及其伟大意义,已成为一项 很迫切的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