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平凉市中考语文线上大模考试卷

甘肃省平凉市中考语文线上大模考试卷

甘肃省平凉市中考语文线上大模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共3题;共20分)1. (10.0分)诗文默写填空。

(1)“我是你簇新的理想,/________;/________;/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

(《鱼我所欲也》)(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5)《满江红》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蔑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 (3分)(2014·包头) 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包头的夏季,绿树成行,鲜花盛开,让人感觉到不仅是生产钢铁的钢城,也是使人心旷神怡的树城、花城。

B . “神舟”回归地,煤海书法城一一如今内蒙的中西部,也与科技文化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C . 寸草不生的戈壁滩,高大连绵的胡杨林,纵横起伏的大沙漠,构成了阿拉善盟独特的自然景观。

D . ﹣个人能不能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要有远大的理想,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3. (7.0分) (2017九上·龙海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是感情的shèn ① (A、渗;B、湛)透,是思想的火花,是理想的光辉,是智慧的结晶。

从诗三百、离骚的源头,到乐府民歌,再到瑰②(A、guì;B、guī)丽宏伟的唐诗宋词,以至现代的新诗、散文诗,诗人们以其幽微的洞察力、【甲】(A、愁肠百结B、悲天悯人)的情愫、妙笔生花的笔墨,显示出多彩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乙】(A、镌刻B、铭刻)出这悠久的诗意中国,影响了平凡而美丽的一代代华夏儿女。

(1)根据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②处________(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乙】________(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影响了平凡而美丽的一代代华夏儿女。

修改句:________二、阅读(70分) (共6题;共70分)4. (6分)阅读古诗,回答相关问题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对这首诗解说或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 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 . 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一个“一何”突出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 . 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歌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谷中风”的迅疾。

D . 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歌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到,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5. (16分)(2017·新余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小题。

天台①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② ,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③ ,由水道至成都。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④、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注】①天台:天台府,在今浙江天台。

②中书左司掾(yuàn):中书省下所设左司的属官。

③照磨:都指挥司下属官吏,掌管文书宗卷。

④射:射覆,酒令的一种。

(1)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B . 于是其诗/益工C . 庭学/无不历览D . 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北________ ②益________ ③越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②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4)阅读文段,说说陈庭学是一个怎样的人?6. (20分) (2017七下·宁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以下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7. (12分)现代文阅读,回答1-10题。

想象鸟鸣的幸福①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

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

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

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就是这样矛盾的统一体。

在接近最乡村的人物或者物什时,我们会习惯地用城市的口吻说:那些乡村老大。

②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

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

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

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

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

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

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

多好。

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

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③依然回到乡村的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

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水墨画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具象。

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④之所以是燕子和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

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

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

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

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

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