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课例...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课例选登彰显文本魅力,尽享古韵之风――《矛与盾》课堂教学实录及设计理念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小学夏绮云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大家曾经学过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寓言两则》就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
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3、老师板书课题。
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
4、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CAI显示矛和盾)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随着作者韩非子逛集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古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
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4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
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师:字音咬得真准。
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
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
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
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
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文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
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
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师巡视指导)①你可真会学习!一边读书还一边看插图,图文对照是个好方法!②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③大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师: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
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
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注重提炼方法,借助注释、图文对照、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
可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⑵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
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想象是理解和创造的原动力,文言文中的想象更为精彩!它让陌生变为熟悉,晦涩变为易懂,遥远变为亲近。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文言文。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男女生分读。
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
你还读懂了哪一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
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
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
“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
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生动诙谐的情境化语言,身临其境的再造想象,激情投入的师生配合读,塑造了栩栩如生、鲜活饱满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
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
真可谓用心良苦呀!分组读1、2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比较中学习语言,感受古人遣词用语的精妙,感叹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
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
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生:没人买。
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生①读。
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生②读。
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生③读。
师: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生: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生读此句没能读出楚人的窘态)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
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
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生读得比较到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
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教者之乐也在其中了!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
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
(教师补充事例)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6.师: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
大家一起读吧。
分角色读。
“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师: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
指名背。
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把这则有趣的语言珍藏在脑海里。
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和大家一起背。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4.师: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
集市上真是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
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
(展示学生的表演)表演是兴奋剂,是催化剂,学生只有把文中关键句琢磨透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演才会越逼真。
学生的表演让人如临其境。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
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2.师: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课件出示:①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②设计广告词③自读文言寓言《刻舟求剑》教师力图通过多种途径给予学生积累运用的舞台,积淀文化的空间。
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延续性,正确处理好古文学习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让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
文字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
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
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