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
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能力、智慧、理想、思想等本质力量展现出来,或曰转化成一个可感的对象。
文学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要素相互依存。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P46):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更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作者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
5.文学本体论(P43):一种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家。
作为本体的作品又不指传统认为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实际是一种只重文学形式的理论,包括俄国的形式主义、法国的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学派。
6.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原因有四:(1)劳动创造了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人对文学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
二指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1.文学的含义:文学的含义包括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这是广义文学。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
现代,文学的通行含义指狭义。
2.意识形态的形式: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形式。
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的形式;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属性的形式。
3.话语:话语是人与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行为与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它包含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4.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多样形式之一,而文学正是这样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形式。
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
6.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
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雅与俗:文学艺术的雅与俗的界限仅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变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4.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5.继承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
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文学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2.艺术生产(P119):是精神生产的一种,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从创作到印刷、销售等活动的全过程。
它比“艺术创作”概念的内涵大,而且强调其商品性,即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3.文学创造的客体(P120):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二是客体即“情感”说。
正确的说法是: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其“特殊性”表现为:①它是整体性社会生活,不像经济学、社会学等科学只以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为对象。
②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即能表现出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生活。
③它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而打上主观色彩的生活。
4.文学创造的主体(P128):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
一类观点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模仿者”与“创造者”;另一类观点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旁观者”与“移情者”。
我们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并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人,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5.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P136,与书本内容不一样):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选择和加工客体,把自我意识和情感化入对象,即将客体“主体化”。
从而创造出源于客体而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体系。
6.文学创造主体的“客体化”(P137,同上):指创作主体始终受创作客体的制约。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中,因而他选择何种生活作为创作客体,必然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
进而创作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包括虚构、加工、情感化等,都要受到具体客体的制约。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1.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2.艺术发现: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一定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创造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5.灵感:灵感是创造性思维中认识突然飞跃的心理现象。
6.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综合:综合绝对不是拼凑单词碎片,而是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宛转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8.突出:突出就是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手段,使之鲜明和与众不同。
它常有两种途径。
一是浓涂重抹;二是淡化背景。
9.简化:就是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传神地勾画出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内在精神。
10.变形:变形即违背生活常规创造意象的方式。
11.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创造的概念,指不用常见的称谓、而用陌生的语词描写事物,使其变得陌生起来,增加新奇感。
12.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13.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和文字符号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情感表现:情感在文学中表现为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现。
4.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