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让学生参与的情景式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是学生学习一节课的第一印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引入的方式很多,笔者认为尽可能创设让学生直接参与的情景式课堂引入。
笔者在进行《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学比赛时,采用了这样的课堂引入,让学生鼓掌欢迎入班听课的评委老师。
这样的情景即欢迎了的评委老师,又让全体学生亲身体验了力的作用效果,为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提供了很好的实例,使全体学生从课间的玩耍状态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平时教学时,也可采用同桌相互击掌的方式引入。
如果采用直接提问复习相关知识的方式引入,老师不可能提问到每一个学生,而且学生了解老师的提问习惯后,一些学生根本就不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参与度低,不能很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利用生活用品自制实验器材
物理是一个实验学科,但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验条件参差不齐,导致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无法完成。
教师应该多利用生活用品自制实验教具,它能增加学生的好奇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有时使用生活用具达到的实验效果会高于现成的实验器材,在进行《顿第三定律》教学时,人教版教材提供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的关系”实验方案: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
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
这时,测力计A受到B的拉力F’,测力计B则受到A的拉力F。
F和F’有什么关系?
在教学中笔者直接采用了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教学,课后有几个学生这个实验不能直接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因为如图2所示,两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虽然他们的问题有点钻牛角尖,但也说明了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思考。
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我利用生活中的橡皮筋有设计了一个实验:用生活中做衣服的橡皮筋,选择两种颜色的两段,系在一起,找两个同学拉橡皮筋的两头,结果显示无论怎样拉,两段橡皮筋都在一条直线上,如图3。
这个实验就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在讲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问题时,可以利用硬币或者铁丝制作的圆圈,帮助学生理解动态圆问题。
自制器材,取材容易,原理简单,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感觉物理原来可以这样学,降低了学生对物理的恐惧感,增加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只有学生愿意去学习物理了,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提前研究教材提供实验
教材中提供的每一个实验,教师一定要提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验器材进行试验。
有时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案在具体实验时出现偏差。
如果课前简单进行试验,就进行课堂教学,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在进行《研究平抛运动》学生实验时,记录小球的位置时,是这个实验的关键点,由于课前没有认真研究,在学生实验时,小球下落到挡条上时,不能静止下来,而是继续滚动,导致不能准确描点。
在进行第二个班教学时,在挡条内放一些软纸,如图4,小球落入后不再滚动,实验结果误差很小,效果明显变好。
在进行人教版新教材《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三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教学时,教材提供了一演示实验:如图5把带铁芯的线圈L与小灯泡串联起来,先把它们接到直流电源上,再把它们接到交流电源上。
取直流电源的电压与交流电压的有效值相等。
观察两种情况下灯泡的亮度。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要求交流电与直流电的电压相等,在具体实验时很难控制,实验效果很不好,笔者把以上原理图进行了改进,如图6
步骤:首先使电路接入直流电路,闭合开关s
1灯泡点亮,再闭合开关s
2
(具
体实验时,利用导线把线圈两端相连即可),把线圈两端短路。
发现灯泡亮度只
有轻微的变化。
结果分析:在恒定电流电路中,线圈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很小,因为线圈的电阻很小。
再换成交流电源,闭合开关s
1
(可用双刀双掷开关来完成换
源),使灯泡发光,再闭合开关s
2。
发现灯泡亮度明显变亮。
结果分析:线圈对交流电存在阻碍作用。
可见改进后的实验避开了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的有效值相等这个难以做到的条件。
如果不是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直接按照教材进行实验,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可见,课前准备对实验课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一定要在课前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到,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好得实验效果。
四、多创设情景问题
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学,而不是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
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点。
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呢?教师的引导,问题的设置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
情景问题的创设方式很多,比如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利用实验演示等等。
在电源输出功率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情景:手头上有三根电炉丝,阻值分别为6Ω、8Ω、10Ω,现要把其中一根电炉丝接到一电动势为12v,内阻为8Ω的电源上,去烧开一小杯水,假定三根电炉丝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问选择哪一根电炉丝烧这杯水最快。
由于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实际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有的选6Ω、有的选8Ω、有的选10Ω。
但追究理由时学生就讲不清楚是何道理,老师肯定答案是8Ω,那么为什么呢?这就是根据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的问题情境创设,从而巧妙地引入“电源最大输出功率”的讨论。
在“大气压强”教学时,插入玻璃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情景如图7,提问:为什么玻璃瓶也能把鸡蛋吞进去?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好奇心理,也产生了一种强烈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动力,但由于自身知识的限制,迫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探索知识科学的奥秘。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优化课堂结构。
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五、让学生走向讲台,代替教师的角色
杜朗口中学等一些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有学生讲解的环节,初次接触对这样的方式有点怀疑,学生能把问题讲明白吗?仔细想想在上初一时,老师让笔者上讲台给学生讲一道数学题目的情景,目前仍对那道题目记忆犹新,充分说明了这样的方式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十分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
通过在课堂上实验几次之后,发现学生刚开始不敢上去讲,讲得过程中语句有点重复,但讲得知识点是十分准确的,有的学生方法还十分巧妙,充分说明学生有能力把问题解决。
让谁到讲台上讲呢?笔者是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指出谁来回答问题,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要去思考、讨论。
每个学生都有提到的机会,如果讲不出来给全体同学鞠躬三个。
利用这样的方式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营造出和谐的物理课堂。
六、不要拒绝学生奇妙的问题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奇妙或者让老师感觉很低级的问题,这时老师一定不要拒绝,要对每一个问题细心回答,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愿意去思考问题,否则时间一久课堂将一片沉闷。
在进行牛顿第三定律时,如果笔者忽视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上的疑问,不可能设计出利用橡皮筋进行实验,要鼓励学生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质疑,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七、开放的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学习内容的总结回顾,常规教学都是老师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下来给学生看,笔者认为课堂小结应该让学生进行。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到两位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这样的总结方式,能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总之,教师在进入教室之前备课充分,在进入课堂之后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定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