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说课讲解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说课讲解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六年级科学实验实验1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三张32开的白纸、两个木块、数个垫圈。

实验目的:拱形的物体比平面的物体承重力大。

实验步骤:1、用一张32开的白纸,两个大小相同的木块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平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2、再用另一张32开白纸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拱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3、用最后一张白纸折成波浪形,搭在相距10厘米的两个木块上,看看此时最多能放多少垫圈。

4、比一比哪种桥上放的垫圈多。

实验现象:波浪形桥上放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无数个拱形叠加在一起承受的重力最大。

实验2实验名称:探究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

实验材料:两张相同的16开白纸、小圆铁数个。

实验目的:验证直径相同的实心纸棍比空心纸棍抗弯曲能力强。

实验步骤:1、用一张16开白纸卷成一个空心纸棍。

2、再用另一张16开的白纸卷成一个与空心纸棍直径相同的纸棍,把里面塞满小纸条,使它变成一个实心纸棍。

3、先在空心纸棍上悬挂小圆铁,依次增加,直到纸棍不能承受为止,看最多能悬挂几个。

4、再在实心纸棍上悬挂小圆铁,同样依次增加小圆铁,直到纸棍不能承受为止,看最多能悬挂几个。

实验现象:实心纸棍上悬挂的小圆铁多。

实验结论:直径相同的实心物体和空心物体抗弯曲能力不同,实心物体较空心物体能力强。

实验3实验名称: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木棒(或小塑料棒)6根、橡皮筋4根。

实验目的:证明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最稳固。

实验步骤:1、用4根小木棒和四根橡皮筋捆扎成一个四边形,扎成后用手拉一拉四边形,试一试它的稳固性如何。

2、把四边形的其中一对对角用一根较长的小木棒连接起来,并用橡皮筋固定住,此时再用手拉一拉这个四边形,试一试此时四边形的稳固性如何。

3、把四边形的另一对对角用另一根较长的小木棒连接起来,并用橡皮筋固定住,此时再用手拉一拉这个四边形,试一试此时四边形的稳固性如何。

实验现象:用2根较长的木棒和2根橡皮筋把四边形的两对对角固定住时,四边形的稳定性最强。

实验结论: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最稳固。

实验4实验名称:探究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实验材料:几张16开白纸、一本重0.5千克的16开图书、胶条实验目的:探究哪种形状的纸能把重0.5千克的图书支起10厘米的高度,并且用的纸最少实验步骤:1、先把16开的白纸剪成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卷成圆柱体,此时把重0.5千克的图书放上面,看是否能撑起。

2、依次用16开的白纸剪成长和宽分别为10厘米、8厘米,10厘米、7厘米,10厘米、6厘米,10厘米、5厘米、10厘米、4厘米五种规格的长方形纸,并把它们分别卷成五个不同的圆柱形。

3、分别用五个不同的圆柱形纸筒支撑重0.5千克的图书,看是否能撑起。

实验现象:能撑起重0.5千克图书的纸最少是长10厘米宽5厘米的纸。

实验结论:能撑起重0.5千克的16开图书所用的白纸最少是长10厘米、宽5厘米的白纸。

实验5实验名称:制作“建筑物”实验材料:卡纸数张,剪刀,尺子,不干胶。

实验步骤:1、剪取长和宽分别为:20厘米,6厘米;14厘米,6厘米;8厘米,4厘米三种规格的长方形卡纸.2、用三块20厘米×6厘米的长方形卡纸组成三棱体,在虚线切口处插入8厘米×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把3块14厘米×6厘米的纸片分别撑在主体的侧面,做成一个基本单元。

3 、将若干个基本单元插接在一起。

☆实验6☆实验名称:观察细胞实验材料:显微镜一架,各种动植物的细胞装片实验目的:让学生认识各种动植物细胞的形状,同时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步骤: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大约放在距离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5 、把所要观察的细胞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装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实验现象: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表皮。

实验结论:画出或描述出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7☆实验名称:制作消化道模型实验材料:纸、橡皮泥、胶水、剪刀、裁纸刀、笔、尺子头的吸管、带刻度的标记纸条。

实验目的:了解消化道功能实验步骤:1、选择适当的材料(如纸、橡皮泥),制作消化道模型。

(成人的小肠6米左右,大肠1.5米左右)2、用报纸剪出自己的躯干部的轮廓,大致标出腹部的范围,将制作成型的消化器官固定在身体轮廓的恰当位置,并把各种消化器官看、连接起来,组成人体的消化道。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肝脏和胰腺。

☆实验8☆实验名称:测量肺活量实验材料:水槽、较大的玻璃瓶或塑料瓶、胶皮管或带弯头的吸管、带刻度的标记纸条。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方法自己测量肺活量。

实验步骤:1、选一个尽可能大的透明瓶子作为测量瓶,将胶条垂直贴在纸上。

2、用200毫升的烧杯向测量瓶中加水。

每200毫升在胶条上做一个刻度标记。

3、找一个大水槽,向水槽中加入3/4容量的水。

4、将装满水的测量瓶倒扣在水槽中,不让瓶中的水流出来。

5、深吸一口气,然后通过胶皮管或塑料管用力向倒置的测量瓶中呼出,呼气过程中不要停顿。

呼气完成时,迅速封住管口,记录瓶中气体的容量,这就是自己的肺活量。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肺活量不同的原因有,不同同学的肺功能不同,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不同,也有可能测量时操作不够准确造成的差异。

☆实验9☆实验名称:制作肺的模型,模拟呼吸的步骤、体验呼吸实验材料:2升塑料瓶子、气球、橡胶皮膜、胶带实验目的:了解了人体的呼吸过程实验步骤:1.制作模型:瓶子去底;底部蒙上橡胶皮膜,用胶带固定;瓶嘴套入一个气球。

2.对着瓶嘴的气球吹起,观察变化。

3.瓶子模拟胸腔、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

气球吹起来,橡皮膜向外鼓;气球变扁,橡皮膜恢复原状。

实验现象:实验中气球吹起来,橡皮膜向外鼓;气球变扁,橡皮膜恢复原状。

实验结论:说明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膈肌向下移;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膈肌向上移。

实验10实验名称:制作肺的模型实验材料:细线、气球2支、橡皮筋、剪刀、圆珠笔管、橡皮泥、塑料瓶。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人体是怎样呼吸的。

实验步骤:1、先把塑料瓶的瓶盖拧开,底部再剪空。

2、把气球套在圆珠笔管的一头上,防止漏气,再用橡皮筋牢牢固定。

3、把它们塞进瓶中,有气球的那一头放在瓶中。

4、在瓶口沾上橡皮泥,把圆珠笔管固定住。

5、再拿一只气球,减去一半,剩下有嘴儿的那一半气球。

6、把此气球套在瓶子底部,用细线固定住。

7、在气球的吹嘴儿那里绑上一段细线,做好了有两种方法:a吹圆珠笔管,让气球鼓起来。

b往下拉瓶子底部的带吹嘴儿的气球的吹嘴儿上的线,让气球震动。

实验11实验名称:测量心率实验材料:胶管、漏斗、秒表、网球(较硬的皮球)实验目的:能用自己制作的简易听诊器测出自己和同学的心率,让学生体会到脉搏的频率与心率是完全一致的,能体验出心脏工作的“辛苦”。

实验步骤:1、把胶管的两端分别装上漏斗,简易的听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诊器就做成了。

2、把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或同学心脏的部位,漏斗的另一端放在耳边。

3、用秒表计算出自己或同学在一分钟内心跳的次数,连续三次,取平均值,便是自己或同学的心率了。

4、用秒表再计算一下自己脉搏在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看看是否与自己心跳的次数相一致。

5、用力握住小皮球,在一分钟内用力挤压它,挤压的次数与一分钟内自己心跳的次数相同,体会手的感觉,同时让学生想象一下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这样“辛苦”地工作。

实验结论:心跳的快慢与运动剧烈程度有关,运动越剧烈心跳越快。

实验12实验名称: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实验材料:秒表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运动是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之一。

实验步骤: 1、先在室内用秒表测出自己平静状态下心跳的次数。

2、在室外测出慢走1分钟后的心跳的次数。

3、在室外再测出慢跑1 分钟后心跳的次数。

4、最后再测出跳绳1分钟后心跳的次数。

5、比较一下这几次心跳的次数。

实验现象:数字一次比一次大。

实验结论:运动的越剧烈,心跳的次数越大。

实验13实验名称:观察池塘实验材料:多媒体课件1套实验目的: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使学生了解池塘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能写出或画出生物间的食物网,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实验步骤:1、观看池塘的多媒体图片。

2、让学生找出池塘里有哪些生物。

3、写出这些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4、找出池塘里还有哪些非生物。

5、学生自己分析出池塘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6、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的概念。

实验14实验名称:分析生态系统实验材料:记录用纸、笔、表格、塑料袋、细绳、皮尺或卷尺、小夹子、洗干净的玻璃广口瓶或罐头瓶、温度计。

实验目的:能根据自己选取的某个区域正确记录统计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数量,能根据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产生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最后能主动将研究用过的动物放回大自然中。

实验步骤:1、选点观察2、取样记录3、统计整理4、展示结果实验15实验名称:制作“生态瓶”实验材料:有盖的2升以上的广口瓶、活的小鱼或小虾两条、田螺两个、水草两棵、洗净的沙砾、河水。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探究池塘生态的平衡。

实验步骤:1、洗净玻璃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在瓶子中放入3厘米厚的沙砾,再将河水倒入瓶中至离瓶口6厘米左右。

2、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拧紧瓶盖,并在瓶子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3、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在不直接被阳光晒的窗台上,或有其他光源照射的地方。

4、在一周内,每天观察自制的生态瓶,将 实验现象:会看到田螺在吃水草,水草的叶子上在有阳光的时候会冒泡(放出的氧气)实验结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实验16☆实验名称:自制望远镜实验材料:2片透镜、2张硬纸片、剪刀、胶带。

实验目的:能按要求自己独立制作一个望远镜,并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望远镜。

实验步骤:1、用硬纸片制作两个纸筒,使其中一个纸筒刚好套在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在其中自由滑动。

2、将两片透镜分别固定在两个纸筒上。

3、将安装好透镜的两个纸筒插合在一起,就制成了自己的望远镜。

4、用眼睛靠近纸筒的一端,观察远处的物体,滑动纸筒,直到物体清晰为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