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家主权_普遍道德和国际法_格老秀斯的国际关系思想_时殷弘
国家主权_普遍道德和国际法_格老秀斯的国际关系思想_时殷弘
17 世纪可以说是现代历史上尤其多地 产生了思想大师的一个世纪 , 而雨果·格老秀 斯(1583 —1645 年)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 。 他学识广博, 才华出众 , 思想恢宏 , 在其众多 的作品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公海自由论》 (1609 年)和《战争与和平法》(1625 年)。前 者成为帮助推翻先前葡 、西两国大洋垄断体 制的头号思想利器 , 宣告了现代世界第一条 延续至今的全球性原则 , 而后者一向被广泛 地认为是国际法体系的真正肇始 , 格老秀斯 则由此成为国际法的最主要创始者 。与此同 时, 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国际关系思想家 。按 照当时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的泰斗马丁· 怀特和海德利·布尔得到广泛赞同的观点, 他
的主权国家体系内的国际关系提供一种新 的行为 规则 , 以限 制战 争及 其破 坏性 ④ 。 这样的规则既应当基于经主权国家间的协 议和惯例表现的有关各国明确和隐含的一 致同意 , 也应当基于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 某些仍然应当 、也仍然(据他相信)能够贯 彻的普遍法律和道德规范 。 后一部分基础 的意义用一位研究者的话说 , 尤其在于给 战争行为赋予人性 , 哪怕是最起码程度的 人性⑤ 。 他提倡确立一套这样的法律来约 束国家行为 , 调节国家间的关系 , 并坚持国 家必须接受这些法律的约束 。他的这些观 点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得到体现 。
· 14 ·
欧洲 2000 年第 6 期
有责任为自己的需要不受束缚地去做任何事 情, 尤其是进行旨在维持国家安全和增长国 家权势的对外战争以及为打赢战争而结成国 际结盟 。这种信念到 17 世纪上半叶已导致 了黎塞留这样的“纯国家利益” ①(与君主个 人利益有别)论者和国际权术大师 。
但是 , 宗教改革时代是暴力横行 、战争 纷起的时代 , 初生的欧洲主权国家体系和 主权 、国家利益 、国家行动自由观念在将国 内暴力和战争更多地转移到国际舞台的同 时 , 也加大了它们的范围 、烈度和规模 ;而 与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体系问世相伴的中 世纪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衰落 , 使事情更加 如此 。格老秀斯就出生在这样的“战争的 恐慌中” ②。 马丁·路德造反后约一个半世 纪 , 中西欧的 战火和杀 戮几乎连 绵不 断 。 格老秀斯出生时 , 西班牙和他的祖国尼德 兰联合省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 。在他 出生后不久 , 联合省执政 ———奥兰治的威 廉因内乱被暗杀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法 令规定国内所有异教徒居民须判死刑 , 法 国则发生了极其恐怖的圣巴塞洛缪之夜大 屠杀 。特别是 , 格老秀斯经历了欧洲历史 上从未有过的最为残酷和最具破坏性的三 十年战争 。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的 前言中这样写道 :“我看到制造战争的许可 证在整个基督教世界泛滥着 , 这甚至对野 蛮民族都是应该感到可耻的 ;我看到人们 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或根本没有理由就诉 诸武力 , 而一旦拿起武器 , 神法或人类法就 被抛到九霄云外 , 恰如一纸敕令让一个疯 子无法无天 , 无恶不作” ③ 。格老秀斯目睹 了三十年战争的巨大毁灭和破坏 , 也目睹 了越来越多的主权国家的形成壮大以及它 们的为所欲为 。 他承认没有可能重建传统 上由教皇和皇帝行使的跨国权力 , 连同由 此而来的跨国秩序以及中世纪的跨国法律 和道德规则 , 也承认没有可能取消和禁止 国际战争 。但他认识到 , 迫切需要给新生
随着宗教改革对中西欧统一的天主教
· 13 ·
会和教权至上观念的冲击和挑战 , 中世纪的 道德和法律规范虽然仍在相当程度上继续存 在 , 但已明显地走向衰落 ,而以王权君主利益 和君主对外行动自由为中心的国家主权 、国 家利益和国家行动自由观念应运而生, 并迅 速发展和流行起来 。尤其是在开始进行宗教 内战的法国 , 这一点表 现得特别明显 。 从 1562 年到 1598 年 , 法国至少发生过 9 次内 战 , 国家由此一片混乱 。残酷的战争使一些 有识之士认识到 , 不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都 不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 法国迫切需要建立国 内秩序 。对这些实际上代表初生的资产阶级 意愿的世俗思想家来说 , 保证国内和平与统 一的政治秩序高于一切 。他们呼吁建立以国 王为中心 、能将权力加诸于国内所有人和所 有教派的绝对政治权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 , 国家主权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 , 其中最著 名的是让·博丹的理论 。他首先提出主权观 念 , 强调主权是一国(对他来说即君主)对内 对外绝对 、永久和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 。它 在职能 、权力和时间上不受限制 、不可分割 , 或者依据博丹的全面论述更准确地说, 它仅 受上帝意志 、寥寥几条绝对道德准则和王国 根本大法 、特别是王位继承法的限制② 。博 丹的主权理论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 需要 , 被广泛接受 , 弘扬国家主权的思想随之 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相应 , 最初萌发于 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由”(raison d' etat)即国 家利益观念在中西欧逐渐扩散 , 越益流行 ③。 国家利益和主权这两大观念结合起来, 合乎 逻辑地导致了这么一种信念 :国家有权利亦
格老秀斯的国际关系思想是理性主义 的国际关系思想 ⑥。 它们可以说都植根于 格老秀斯关于人的自然理性的哲学观念 。 他认为 , 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理性 , 而理性 的根本就是人的社会亲和性 , 或用他的话 说 , 是人“对社会(生活)的渴望” 。人的理 性是与生俱来的 , 不需要证明而客观存在 ; 人的理性与上帝的意志一致 , 因此人的理 性(按照格老秀斯的隐意)不需要上帝 。在 人的不同于动物的众多属性中 , 最根本的 是人具有按照理性标准与其他人组成社会 的天然倾向 , 而这种社会是和平 之一 ———国际关系理性主义或自由主义的头号 奠基人 ,而当今美国经典现实主义国际关系 理论家肯尼思·汤普逊则将他与 17 世纪的另 外两名政治思想伟人 ———霍布斯和洛克并 列 ,誉为现代国际关系思想的一位鼻祖① 。
① M ar tin Wight ,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T hree T raditions(N ew York , 1992), esp.pp .ix-x xiii;Hedley Bull ,“ T he Gro tian Con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 in Herbert Butterfield and M artin Wight eds, Diplomatic Investigation (Cambridge , M ass, 1966), chapter 3 ;Kenneth W .T hompson, Fathers of International T hought (Ba ton Rouge , L ouisiana , 1994), chapter 8 .
国家主权 、普遍道德和国际法
本文将对格老秀斯的国际关系思想进行发 掘和阐释 , 展示其历史命运 , 并且指出其不 可忽视的深刻的当代意义 。
格老秀斯国际关系思想的 时代背景及哲学基础
格老秀斯国际关系思想的产生 , 连同 其内容和性质 , 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 的面貌和性质密切相关 。 当时 , 虽然封建 割据在欧洲仍然相当广泛地存在 , 但由于 随航海大发现而来的商业发展 、资本主义 的经 济关 系 的初 步 成长 、新的 社会 阶 级 ——— 市民 阶级的 形成 等一 系列 富有 世界 历 史意义的事态 , 在先进的西欧出现了市民 阶级和君主的有力的联盟 。这同在不少国 家近乎天翻地覆的宗教改革一起 , 使得先 前被大封建领主和教皇压抑的王权得到了 空前加强 , 而地方性和跨国性的封建权势 大为削弱 。到 17 世纪 , 西欧的大多数国家 已建立了专制主义政体 , 确立了王权至上 观念的统治地位 。 在这些国家里 , 国王掌 握全部的政治和宗教权利 , 并建立了全国 统一的军队和官僚行政机器 。 国王成为王 国的最高权威 , 没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够在 其领土内挑战这种权威 。 这种权威提供了 形成和发展统一国家的一大前提条件 , 王 权的确立便成为逐渐形成的现代国家的象 征①。此外, 在从未有过专制制度的荷兰 和在此类制度特别短命的英国 , 统一程度 甚高的现代市场经济 , 加上有效和有力的 中央议会以及与政权合作并且大致统一的 教会 , 保证了那里的中央权力同样拥有对 内最高和对外独立的权威 。随着现代国家 在欧洲的形成 , 并且总的来说对那里尚存 的非现代国家(例如德意志诸邦国和 17 世 纪时的奥地利)占据优势 , 主权国家的交往 开始支配欧洲国际体系 。
国家主权 、普遍道德和国际法
会① 。由于人具有社会亲和性为其根本的 理性 , 所以自然法 ② 、即永恒支配整个人类 的先验的天然道德原则的根源 , 就是人的 自然理性 。自然法的内容包括不侵占他人 所有 ;将侵占的以及由侵占所生的利得归 还其所有者 ;信守承诺 ;补偿由自己的过错 而给他人造成的损失 ;按照所犯罪过施以 恰当惩罚 ③ 。 对格老秀斯来讲 , 自然法是 建立在普遍的人类理性基础上的 , 它构成 一切人类法律(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共同基 础和根本来源 。 国际法起源于各国基于自 然法的共同同意 ④ 。国际法的基本内容在 本质上由自然法决定 , 包括维护国家主权 , 恢复他国被损之主权 , 遵守国际承诺 , 就自 己违背国际法的行为给他国造成的损害作 出补偿 , 按其罪过制裁他国违背国际法的 行为 。 总之 , 格老秀斯国际关系和国际法 思想的基础是他的理性主义社会政治思想 和理性主义哲学 。 在这三者当中 , 以自然 法表现的 、人同其他人友好交往并结成有 序社会的天然倾向 ———人的理性 ———都占 有中心位置 。
① 乔治·霍兰·萨拜因 :《政治学 说史》(下),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 第 267 页 。
② William Ebenstain,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 , 3rd edition (New York ,1960), chapter 13,“Bodin” .
③ Friedrick Mernecke, M achiavellism.The Doctrine of Rasion D' état and Its Place in Modem History (London, 1957),chapter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