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本文内容提要: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一文的《卷下》第一行曾写道:琅邪王氏与太原王氏同出于周。
琅邪之族世尝有锥头之名;今太原王氏子弟多事争炫,称是己族,其实非也。
“锥头”才是先到的,“争炫”能争到什么呢?反而落得个被史家嗤笑。
如果这还不够好笑,还有更好笑的,不信请看:一、太原王氏属重新由南入北的家族,与其它根基深厚的北方高门大族迥然有别。
除了士族身份一直得不到确证而声望不显外,族单人鲜,自王慧龙至王琼,王琼为辛刘腾所屈,“多年沉滞”;王邵以玄言求媚于隋文帝,“帝依违不从”。
有文才,少骨鲠;负盛名,乏人物,似乎成为太原王氏的“家风”。
太原王氏际遇坎坷的根本原因是在北方缺乏必要的社会根基,其人物似乎始终居于京城,在地方不具备起码的宗族势力,甚至难以染指其郡望所出之地太原晋阳的事务。
北魏末年所盛称的“比屋连郡”的“并州王氏”,并不是指太原王氏,而是以佞幸得进的伪冒士族中山王氏。
以上引自《通典·食货典·乡党》、《关东风俗传》及《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等。
二、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汲镂王家,誉金质而银饰也。
“汲镂王家”之称,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属誉美之辞,却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为“金”,毕竟是“饰”。
至少到唐朝初年,太原王氏不能不恭居豹尾,被摒弃于“四姓”之外,成为与崔、卢、李、郑虚相称美的装饰物。
太原王氏在北朝隐约透露出这一家族一个最根本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在世资、婚姻、家学、门风等种种优越条件的背后,缺乏宗族势力和土著根基。
这一点,正是我们要指出的:因为太原并没有“氏族”和“世家”的“王氏”,只有“攀附”和“改姓”的王氏。
以上参见:《新唐书·柳冲传》《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等。
三、太原王述:绰号王蓝田,王蓝田性子很急。
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踩到。
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王羲之听说这件事后,大笑着说“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没什么值得可取的,何况是王蓝田呢!”当时士族名士尤重从容不迫,故王羲之对王述性急有此贬评。
名著《世说新语》把太原王述的惊人之举归类于很猥琐很幽默的《忿狷》也是恰如其份的。
四、太原王鉷,唐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
以善治租赋,累官至户部员外郎,常兼侍御史。
天宝年间,历任京和市和籴使,户口色役使,御史中丞,京畿、关内道黜陟使等职,每年搜刮大量财物入内库,极受信任。
迁户部侍郎,兼二十余使,文案堆积,吏争入求署一字,累数日不得。
封太原县公。
后因事牵连赐自尽。
“每年搜刮大量财物入内库,极受信任”,这是太原王鉷的工作态度,“兼二十余使,文案堆积,吏争入求署一字,累数日不得”这是太原王鉷的工作能力,“因事牵连赐自尽”,便是他应得的下场了。
以上参见《新唐书/王鉷传》等。
五、明吏王琼明吏王琼能建什么子乔祠呢?他当时在那里居住只能叫附庸风骓、非法占用公房,关于他的吏迹,史家亦毁誉参半,实在不咋地,据《明史•王琼传》载:“琼为人有心计,善钩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对古人没必要太计较,倒是相信一个基本的事实:子乔祠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后,由一群不姓王的的人,为了“政绩”而冒王琼的名搭建起来的,希望“太原王”们千万别当真,因为他们太过侥幸于以“一叶障目”来“瞒天过海”的效果,来维系他们的学术力、道德力和操行的不足了。
起源于“太原王氏”的第十次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会在菲律宾开幕时,有一群来自太原不姓王但是自称“太原王氏”的人,要祭他们的“始祖”太子晋,要拜他们的祖祠“子乔祠”暨“晋祠”之际,笔者为了祝贺,难免要再咕叨几句:晋祠是人家唐叔虞家的家祠,太子晋是人家河南缑氏的王城王氏祖先,直到太子晋死,他也没弄明白太原在山西的哪里,因为当时的太原在甘肃庆远一带(今镇原),在太子晋死后五十余年,即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与山西太原相关的“晋阳古城才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百度文库引太原城考古学者语)。
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晋既然是一个被赐邑于“缑”的太子,是不可能去一个还在“戎”“狄”之地,与“周”人为敌的地方,去“建宗立望”的。
在一个还无人建筑的城市(山西太原),在一个别人家的祠堂(唐叔虞祠),拉来一个河南洛阳的别人家的孩子(周灵王子),拼凑了一个太原王氏的谎言,这也太扯太辛苦了吧。
呵呵,伪设在晋祠里的子乔祠真的有点太不地道了吧。
太子晋隐于河南洛阳的缑氏山,这是武则天《太子升仙碑》等所有相关文献的一致结论,所以太子晋假如有后代只能叫缑山王氏。
而太子晋所谓的儿子王宗敬即使归隐太原一事不是臆造,则也应从其父为“缑山王氏”。
让“缑山王氏”的父亲太子晋,顺从“太原王氏”的儿子王宗敬,这不是“以下犯上,有失伦常”的逆行吗?也许,臆造“太原王氏”的理论家们的“革命”豪情,是不介意“上下”和“伦常”的,但是古人很“介意”。
这是对你们自己的祖先和后人的大不敬,也是对别人的祖先和后人的大不敬。
不学好文化,不研究历史,不遵重科学的人是永远找不到祖先的。
必须指出:“太原王氏”只能是太原王氏的祖先,而不是“天下王氏”的祖先,因为比你们“太原王氏”早很多的王氏中还有:七千年前的古越王氏的王获(盘古王)、六千年前的天吴王氏的王燧(燧皇)、五千年东夷王氏的王倪(黄帝师)、四千年前河洛王氏的王亥(商祖)、三千年前扶凤王氏的王邺(周祖)和两千八百年前的琊琊王氏的王子城父家族。
即便按“太原王氏”的说法:太子晋是太原王氏的祖先,“太原王氏”也只有两千五百多岁,在王氏起源体糸中也只是很晚很晚的后生,为什么要把“后生”说成“祖先”呢?可怜啊,这个叫王继祖的老人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太原政协王副主席,把再别人(河南王城王氏)的祖先“统战”到太原晋祠来好吗,用一个王氏的后生来冒充王氏的祖先可能并非是为了作伪,而是出于对文化、历史和科学的无知,颇使人哭笑不得。
明吏王琼能建什么子乔祠呢?他当时在那里居住只能叫附庸风骓、非法占用公房,关于他的吏迹,史家亦毁誉参半,实在不咋地,据《明史•王琼传》载:“琼为人有心计,善钩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对古人没必要太计较,倒是相信一个基本的事实:子乔祠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后,由一群不姓王的的人,为了“政绩”而冒王琼的名搭建起来的,希望“太原王”们千万别当真,因为他们太过侥幸于以“一叶障目”来“瞒天过海”的效果,来维系他们的学术力、道德力和操行的不足了。
与太原有关的王氏本人无能研究,因为有太子晋王宗敬时山西没有太原,所以本人或任何人永远找不到太原王氏到底是什么,谁能找到太原王氏出于太原的证据,本人愿将收藏的一万册王氏谱复印一套送给他。
为什么找不到太原王氏出于太原的证据,这些人还要这样指鹿为马呢?因为他们人品差吗?别忘了,山西是一个大队书记家敢开奴隶工厂、矿主和县长为了掩盖矿难敢杀公安部侦察员的地方。
希望“太原王氏”的研究还是先从两千八百多年前的王子成父开始,再到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太子晋,先从赐氏太原的王子成父“后世”,再到“始居”太原的琅琊王袭祖孙,这才是唯一有史可鉴,有谱更证的正道,别再编、凑、诌那些假谱假人了!王袭以前太原是没有什么“太原王氏”的。
附、奇文一篇:太原王氏祖庙--子乔祠太原王氏祖庙由子乔祠、晋溪书院、王琼祠三部分组成。
晋溪书院是晋祠在又一胜境。
书院初名晋溪园,于明嘉靖十一年,三朝功臣、兵部、吏部两部阁僚,太原王氏之裔王琼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