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F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F )3.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 F )4.(2019·温州中学检测)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F )5.(2019·金华十校联考)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 F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6.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这表明,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自觉选择性D.社会历史性答案:A7.(2019·金华调研)科学家利用“单倍体干细胞”技术,通过神奇的细胞“变性手术”,仅利用卵子就实现了哺乳动物的繁衍,打破了人们对自然界固有“必然性”的认知。
这表明( )①通过实践能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②通过实践能超越规律的限制③真理会在实践中不断被推翻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B。
材料强调科学家通过实践,改变、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①④正确。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超越其限制,②不选。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而不是被推翻,③错误。
8.神舟十一号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
它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将为我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
这说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③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B。
神舟十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将为我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④正确。
②错误,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③错误,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9.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这一说法强调(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解析:选D。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意义,题干中的这一说法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说法正确。
A、B、C说法均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10.“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
”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解析:选C。
本题的题眼是“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
由题眼可知,题干主要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C项符合题意。
A项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B项强调思与学的关系、D 项强调理想的重要性,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11.古代有一男子,奔千里、费万金学得一手“屠龙绝技”,然技成却为天下笑。
该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解析:选D。
材料中描述的这一男子奔千里、费万金学得“屠龙绝技”,却没有办法将这技术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成为天下笑谈,这启示我们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获取的知识一定要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D符合题意,A、B、C都不符合题意。
12.(2019·宁波选考模拟)奥地利科学家柯·瓦格涅尔在研究了9 000起交通事故后查明,其中16%是因驾驶员服用了某种药物所引起的。
如今部分国家已经通过了禁止药后驾驶的法律。
这表明( )A.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解析:选B。
部分国家通过的禁止药后驾驶的法律,是在交通事故的原因调查中得出的结论,B符合题意。
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认识具有促进作用,A错误,不选;C错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与题意不符,不选。
13.有人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有人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去寻找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这体现了( )①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人们不同的需求和体验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③人们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并在反复中不断超越自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B。
对有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有人说是人生的两大悲剧,有人说是人生的两大快乐,可见,对同一事物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表明人们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中“取决于”说法错误;认识的反复性在材料中未体现,④不符合题意。
14.(2019·绍兴一中检测)观看了关于捕杀海豚的纪录片《海豚湾》后,有人说“唯有了解,我们才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有人联想起“给文明以岁月,给岁月以文明”,也有人追问“难道强者的存活,只能靠弱者的牺牲才能换来”。
这反映了(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是无法判断的③不同主体面对同一客体,思考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④认识会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
②说法明显错误。
③中“完全不同”说法过于绝对。
15.在成功发射“天宫二号”的基础上,我国又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后,2名航天员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验证了一些未来空间站的关键技术。
这说明( )①作为实践基础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C。
我国通过“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及相关太空实验,验证了相关关键技术,这体现了②③。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学实验只是实践活动的一种,④表述错误。
16.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
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C.要分清主次,善于把握重点D.真理与谬误是无法分开的解析:选B。
A、C属于辩证法的知识,不符合题意;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但不能说二者是无法分开的,D错误;B正确地体现了题意。
17.“真理+1=谬误,谬误-1=真理。
”该等式形象地说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③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④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解析:选C。
“真理+1=谬误,谬误-1=真理”,该等式形象地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界限,不能说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③④说法错误。
18.(2019·浙江五校联考)近百年前,爱因斯坦对神奇的“量子纠缠现象”也百思不得其解。
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发表成果,刊登中国科学家通过“墨子号”卫星用严格的科学实证,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
这表明(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条件性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④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是有条件的,故①错误;近百年前,爱因斯坦提出问题,近百年后,用科学实验验证,爱因斯坦的问题得到回答,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可以正确地认识存在,②正确;百年的科学实践,说明认识具有上升性和无限性,所以④正确;③材料未体现。
三、综合题19.(2018·11月浙江选考)为了满足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监测内容多,数据要求高等需求,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于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高分6号卫星。
这颗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大范围、重访周期短、定量化探测等优势,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可以为农业农村管理提供精准保障,是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遥感卫星。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
答案: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农业农村管理实践对农业遥感监测提出的新要求,推动科研工作者研发新型农业卫星。
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发展。
新型农业卫星的成功发射,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提高了我国农业遥感监测认识水平。
2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养老模式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过程: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出“家庭+单位”的养老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社会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
80年代后,由于家庭规模缩小,国企改革的全面展开,提出了“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城镇职工养老模式。
现在,面对老龄化的挑战,提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对养老模式的探索过程是如何体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有关道理的?解析:本题为“体现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明确“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包括哪些知识,然后结合我国三种养老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发展,从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和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
我国各个时期采取的养老模式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我国依据每一时期的具体条件确立相应的养老模式,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我国对养老模式的探索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