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2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水痘
流行性乙型脑炎
定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也称日本脑炎。

是由乙脑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儿童多见。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主要特征。

重症病人病死率高。

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包膜,呈球型,直径20~30nm,核心为含单股RNA的核衣壳。

乙脑病毒有三种蛋白:

抵抗力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对酸、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敏感,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

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临床分型
并发症
发生率10%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肺不张
败血症
尿路感染
褥疮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流行季节
临床特征:发热、神志意识障碍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条件,且CSF常规检查:压力增高,非化脓样改变
确诊病例
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条件,且下述3点中任一项阳性者:
①一个月内未接种乙脑苗,CSF抗乙脑IgM抗体阳性
②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
加者,或抗乙脑IgG抗体急性期阴性,恢复期转阳性者
③CSF、脑组织、或血清分离出乙脑病毒者。

鉴别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霉菌性脑膜炎
中毒性菌痢
•其它病毒: CMV, HSV,EBV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一般治疗
© 病人住院隔离,防蚊
© 严密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昏迷护理:保护角膜;昏迷抽搐防护舌咬伤;预防褥疮
© 水电解质平衡与能量供给:
①静脉给予足够量的液体,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给
予高热量的液体
②鼻饲给予营养和液体
治疗
•高热的处理:设法尽快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
© 物理降温:可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沟、腋下、
颈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

© 药物降温:
①解热镇痛药,可口服,或肛门给药
②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5~1mg/kg/ 次, im,每4~6小时一次,同时物理降温
©控制室温:将室温控制在30℃以下,可采用室内放冰
块、电风扇、空调等。

•抗惊厥或抽搐
© 降温
©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致缺氧者,应
及时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
© 治疗脑水肿:20%甘露醇1~ 1.5g/kg静脉注射或快速
静滴
© 脑实质炎:
①予镇静剂(安定、水合氯醛、副醛、苯巴比妥钠、
苯妥英钠、异戊巴比妥钠)
②亚冬眠疗法。

③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呼吸衰竭的治疗
© 保持呼吸道畅通、给氧、反复吸痰无效者,应及早气管切开
© 呼吸兴奋剂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时使用效较佳。

可用洛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
© 血管扩张剂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有一定效果
© 积极治疗脑水肿
© 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干扰素(疗效尚不确定,
需早期使用
•预防细菌感染:精心护理、抗生素预防用药
•激素的使用:尚有争议,一般认为使用不当弊多利
少,仅用于有频繁抽搐,脑水肿征象
明显者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 高压氧
© 功能锻炼
© 理疗、按摩、针灸
©药物治疗
①谷氨酸钠注射液、谷氨酸片、烟酸等促进血管神经功
能恢复
②兴奋不安者可用安定、利眠宁或氯丙嗪
③有震颤或肌张力高者,可用安坦,东莨菪碱或左旋多
巴,亦可使用盐酸金刚烷胺
④肌张力低者,可用新斯的明
保护易感人群:
- 预防接种
6月~12月婴幼儿为主要接种对象
接种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或地鼠
肾细胞减毒活疫苗,初种2次,
0.5 ml/次,隔1 ~ 2周。

流行性腮腺炎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和轻度不适,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一般预后良好。

病原学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病毒,为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仅一个血清型。

•理化特性
对物理、化学因素很敏感。

•存在部位
病人的唾液、尿液、血液、脑脊液中。

流行病学
◆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者人类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持久免疫
◆流行特征冬春多见
流行性腮腺炎感染者的传染性
流腮病例构成比的季节分布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全身症状:发热、头痛、无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
咽痛等
•局部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肿痛,起病时先从一侧开始,多呈
双侧性腮腺肿大。

以耳垂为中心,
向前后下发展,如梨形,边缘不
清,坚韧感;轻度触痛。

并有腮
腺管的红肿
•病程一般1周左右,有自限倾向
腮腺管口红肿
临床表现
•主要并发症
© 神经系统
–脑膜脑炎、脑炎(多见于儿童患者以脑膜受累为主,65%脑脊液有异常)
–耳聋
–多发性神经炎
© 腺体组织
–胰腺炎(恶心、呕吐、腹痛;<10%)
–睾丸炎(14~35%、单侧)
–卵巢炎(5%)
© 其它:肾炎、心肌炎、乳腺炎、甲状腺炎等
水痘
概述
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herpes 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水痘90%或以上为显性感染。

•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结痂后7天时,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

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
儿。

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

本病传染性很
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临床表现
•典型水痘
潜伏期:2周
主要表现:突起发热、全身不适,食欲
不振等,同时出现皮疹
皮疹特征:
☉红色斑丘疹→椭圆型水滴样小水泡,
周围红晕→水疱内容物变浑浊,水
疱易破溃→结痂,皮疹脱痂后,一般不留瘢痕
☉皮疹分布部位:躯干部→面部→四肢,呈向心性分布。

☉皮疹陆续分批出现,快慢不一,故同一时间内可见上述形态皮疹同时存在。

病程:自限性,1-2周
•重症水痘
发生条件: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病;免疫功能受损病儿。

表现:高热,出疹1周后体温40~410c,
全身中毒症状
皮疹融合,形成大疱型疱疹,或出血性皮疹,呈离
心性分布
常伴有血小板减少而发生爆发性紫癜。

•先天性水痘:
•母亲妊娠期患水痘可累及胎儿。

与母亲妊娠时间有关。

☉若在妊娠的头4个月,则可能发生先天性水痘综合征
表现:出生体重低、瘢痕性皮肤病变、肢体萎缩、
视神经萎缩、白内障、智力低下等。

可编辑
☉在产前4天以内,新生儿常于出生后4~5天发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病死率25%~30%。

☉新生儿水痘的皮疹有时酷似带状疱疹的皮疹
•并发症
☉皮肤继发细菌感染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水痘肺炎
☉神经系统:水痘后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横贯性脊髓炎、面神经瘫痪、
Reye综合征等
☉其它:心肌炎、肝炎、肾炎、关节炎、睾丸炎
预后
•水痘一般呈自限性,10天左右自愈,成人、免疫缺陷小儿和新生儿患水痘症状严重,常形成播散性和持续性水痘。

.
精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