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个人经营性信贷业务,随着规模的逐渐壮大,伴随而来的便是信用风险的存在。

本文笔者通过专业的研究调查,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了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表明了针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目录目录绪论 (1)1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介绍 (2)1.1基本理论简介 (2)1.2特点及分类 (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与问题分析 (3)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3)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5)3.1法律、信誉机制尚不健全 (5)3.2缺失个人信用机制 (6)3.3银行缺失自身风险管理机制 (6)3.4停滞不前的风险技术分析水平 (6)3.5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 (7)3.6 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机制 (7)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7)4.1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的选择 (7)4.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机制 (9)4.3建立和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法律和风险保障机制 (9)4.4扩大中介服务体系 (9)4.5增强借款人信用的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9)结论 (11)参考文献 (12)绪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市场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和变化,一大批个体户、私营企业如春笋般发展起来,由此产生的便是个人经营性贷款。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项目的推出,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欢迎,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帮助私营企业稳固地位、提升产业利润,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惊人的业绩。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特别是信用方面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信用风险的长期存在,这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在扩展业务的同时,一定要建立起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机制,这将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具有深刻、重大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的有效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风险防范的策略和依据,其目的在于帮助商业银行度过难关,取得更大的收益。

1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介绍1.1基本理论简介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基本理论包含了信用脆弱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以及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下面对这四种理论分别做一简单介绍:首先是信用脆弱理论,现阶段,对于此种理论的阐述,能够利用信用运行状况加以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用机制不可缺失,信用机制能够衔接各个部门的正常工作,使得人们能够相互信任、相互信赖。

然而,信用机制的缺失势必会打破整个系统的平衡,会让很多诚信的行业牵扯进来。

所以,信用脆弱将是导致贷款风险的一大主观因素。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导致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不确定性的长期存在,如此一来,事情预期的结果将会与实际结果大庭相径,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信息不对称作为一个主要宏观因素而长期存在。

其次是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学者普鲁克所提出,那个时期正是经济复苏的大好时机,很多企业都需要获取资金的帮助。

因此,商业银行开始面对个人进行经营性贷款,由此便产生了预期收入这一理论。

商业银行通过预期收入理论对客户进行贷款期限的划分,在通过充分调查的情况下给予放款,如此一来,便降低了信息风险出现的概率。

最后便是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在个人信用体系中,包含了个人的品德、资本情况、债务偿还能力以及生存条件等因素。

由于个人信用的缺失,个人信用制度便应运而生。

如果一个人的个人信誉资本损失高于个人维持信誉支出的时候,表明他的诚实度越高;相反,他的诚信度将会很低。

此种效应我们将通过图1向大家做一展示:图1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分析示图上图中,我们利用Y轴来表示个人信誉资本损失,用X轴表示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OP线作为划分诚实与不诚实的临界线。

可以看出,当Y轴数据大于X 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完全相同;当Y轴数据大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明显高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当Y 轴数据小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明显低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

1.2特点及分类1.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相比于其他贷款而言,具备如下特点:一是贷款人具备强烈的还款意识;二是贷款的时间比较短暂,导致风险性加大;三是款项的利用途径较多,导致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四是要求贷款人能够一次还清所贷资金;五是银行对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比较严格。

2.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具体分类: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分为两个基本类别,分别为系统性、非系统性风险。

后者风险类别主要包含了抵押物、操作、外汇以及个人信用风险等。

本文重点针对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与问题分析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分析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政策推出比较晚,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个人经营性贷款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局势,增幅相对较大。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下面图2是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柱状图;图3是2008-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柱状图。

图2 近几年商业银行利润柱状图(单位:亿元)图3 2008-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柱状图(单位:亿元)由图2、图3可以看出,银行业巨额利润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近年来,即便是小额贷款机构不断疯长,但是也依旧没有停止商业银行扩展的步伐,众多地方商业银行发展速度非常快。

在银行利润疯长的背后,其实也藏着让众多人心惊胆寒的一件事,那就是不良贷款的整体攀升。

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1. 落后的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产业方面所投入的成本十分之大,然而取得的效果却微乎甚为,也就是说投资成本与所得收益不成正比。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有效风险识别机制,出现信息不对称、数据冗余等不良现象;同时,在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和衡量的时候,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技术,这将直接导致风险衡量的不准确和不合理。

主观能动性过于强烈,引发权重和指标确定的不合理,对集中风险也没有做好科学的识别与衡量。

总之,这一系列不科学的因素都是由于信用风险识别和衡量技术的落后所造成的[1]。

2.陈旧的信用风险处理方式在我国,商业银行在放款之前,并没有考虑到后期风险的应对策略,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没有积极采取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的决策,只有当风险发生时才寻求补救措施,这种被动处理信用风险的方式显得陈旧而又过时。

信用风险一旦发生之后,补救措施极有可能是于事无补,这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发生亏损的后果。

由此看来,陈旧的信用风险处理方式也将是信用风险长期存在的一大主要因素。

3.不完整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风险控制机制,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急剧扩大市场,从而没有及时注意风险防范机制的创建,也没有对风险做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在风险防范方面显得一穷二白。

在授信方面,多数商业银行采取分散和多头授信的方式,这样一来,授信活动显得杂乱无章,没有统一的控制方案,出现授信失控的局面。

在信息沟通方式上,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独树一帜,平时没有做好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使得信息传递受阻,信息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导致信息的遗漏和误差[2]。

在监管上面,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没有树立起权威性和震慑性,因而起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效果。

这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不完整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成因分析3.1法律、信誉机制尚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采用的法律法规包含了《担保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然而,这一系列法律法规重点针对一般性的贷款,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行为的规定并未涉及,特别是对于贷款主体的失信、违约等行为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制约,这将阻碍着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良性发展。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没有具体的参考依据,更没有具体的惩治和制约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难以做到有效的控制与防范。

3.2缺失个人信用机制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主要来自于银行与贷款人间信息方面的不协调,从而使得贷款人产生道德方面的风险。

贷款人要想保证诚信,及时足额的还清银行贷款,首先就是自己的资金来源,如果贷款人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那么将会导致违约情况的发生。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人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方面投入的力度并不大,也就是说缺失个人信用机制,这将导致事情的难度扩大、复杂程度过高,从而贷款人信用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将随之提高。

3.3银行缺失自身风险管理机制现阶段,商业银行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同时,不断的投入资本以获得技术性支撑,并且通过学习国外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以满足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

然而,在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对静态因素分析的能力较强,也特别重视,而忽略了动态因素的有效分析,特别是仅仅针对局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整体因素的分析和管理[3]。

例如:目前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违约率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分析和探索,而对于违约贷款人资产、所在区域以及违约原因并没有做到行之有效的分析和掌控,与此同时,对于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没有做到详细的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缺失有效的自身风险管理机制,分析个人信用风险的水平有待提升。

3.4停滞不前的风险技术分析水平在我国乃至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发展时间并不长,对于风险评估技术的要求特别高,具体涵盖了贷款人征信的查询、抵押物质的调查以及抵押权的分配等。

由此可见,需要具备一定经验和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团队作为支撑,然而,现阶段,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尚处于发展阶段,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型人才十分短缺,没有资深的信用风险技术专业评估团队,这将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的一大客观因素,此因素将长期存在。

3.5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抵押贷款作为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所采取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此种方式长期的发展,已经显露出很大的缺陷与不足之处。

通过分析研究,具体的缺陷包含了抵押手续的繁杂、抵押产品的难以抉择、抵押产品价值的难以评估以及抵押产品的后期处理与维护等[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