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措施:
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集思广益:现有的治国思想中,哪一政治学说 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法家 墨家
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易导致 暴政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道家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儒家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不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人,西汉思想家,政 治家。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 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 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 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 策”,此后受到重用。晚年辞 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春 秋繁露》。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4)“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大一统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加强中央集权
新儒学 的特点
加强君主专制 维护统治秩序
外儒内法 带有神学倾向
思想专制
3、特点
(1)儒学独尊,文化专制(实质) (2)外儒内法 (3)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带有唯 心主义色彩)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董仲舒的贡献
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 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 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拓展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 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秦统一后,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 “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打击。 4.汉初:
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治国,但儒学逐渐复苏。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1)原因:
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 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 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 以赋于民。……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文帝 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 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 对外 与匈奴“和亲”; 养生息的具 对内 轻徭 薄赋 ;
体措施
根据材料说出汉初“无为”的作用有哪些?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 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 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汉代画像砖上的 “伏羲氏和八卦”;
2、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王道以 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材料五: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
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
志》
限田、薄赋、省徭役
2、新儒学内容: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后汉书.食货志》
(4)作用: ①积极: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
荣,国力日盛;
“无为而治”的消极作用有哪些?
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 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 之地。 ──《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即位 时郡国形势
汉武帝怎样解决?——无为?有为?
结论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成为时代的需要。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2.汉武帝的“有为”: (1)背景:①国力日盛;
② 割据势力,土地兼并,匈奴威胁 (2)目的:
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图
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 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 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无为而治”的消极作用: ①匈奴威胁着西北边疆的安全。 ②王国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 的巩固。 ③土地兼并剧烈。
无为而治消极作用
汉武帝时的社会危机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问题 匈奴问题
——班固《汉书·食货志》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1)原因: 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刘邦、项羽推翻秦朝政权 刘邦、项羽楚汉战争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具体政策:与民休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1.知道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基本史实。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实质。
3.理解汉朝统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再到独尊 儒术的原因。
【知识回顾】汉武帝之前儒学发展状况
1.春秋: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 经过孟子、荀子总结和改造,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
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 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
——《春秋繁露》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材料三: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
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
露·基义》
材料四 :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
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
——《汉书·董仲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