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22文言实词(含通假字)

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22文言实词(含通假字)

考点跟踪突破22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二)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被敌军打死。

③死法:死于军法,被军法处死。

④恁么:如此,这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念:思念
B.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作者在语段(一)中说自己是“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隐含的心境包括: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语段(二)是苏轼被贬至惠州时所作,请联系语段(一),说说你从苏轼对待贬谪的态度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示例:语段(一)(二)均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待贬谪心态旷达,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时,要学会乐观,学会随遇而安,恬淡自适。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B.乞人不屑
..也不屑:不愿意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高位厚禄。

3.语段(一)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好处:通俗易懂,以理服人。

4.语段(二)的故事印证了语段(一)的什么观点?曾子和孟子都坚持怎样的做法?
语段(二)的故事印证了语段(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观点;孟子和曾子都坚持“本心”,不违背“义”。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二)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

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

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猗兰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可爱者甚蕃.蕃:多
B.不蔓.不枝蔓:生枝蔓
C.亭亭净植.植:种植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语段(一)从哪几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赋予了莲花怎样的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骨。

赋予了莲花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4.两个语段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语段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语段(一)通过写莲的高洁傲岸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

语段(二)作者写自己像兰一样生不逢时、生不逢地,同时以兰自喻,表现自己不愿与杂草生长在一起的高洁品质。

四、(2016·黄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以往,过去。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2)属引.凄异(延长)
(3)二人对酌.(饮酒)
(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C)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