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宝山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唐] 岑参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12.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A.咏史咏物B.边塞怀古 D.边塞送别C.送别咏史13.对诗歌前八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常”、“千”、“万”都从空间描写雪景。
B.“卷”、“逐”既写雪的威势又喻敌军压境。
C.“兼汉月”、“照”写雪的永恒和雪的光华。
D.“鸟飞绝”、“马蹄滑”用拟人而移情入景。
14.诗歌划线部分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三)8分12.(1分)C13.(2分)C14.(5分)答案示例划线部分的“晻霭”、“阑干”两句,以夸张的笔墨勾勒出磅礴瑰奇的雪景,突出寒冷,与“正是天山雪下时”一起,写送别环境和萧治归京的艰辛,更写边关将士艰苦生活,既表达对友人路途的关心和依依惜别之情,也烘托将士守卫边疆的英武形象和坚韧意志。
“将军”“都护”两句互文,直写边地将士的苦寒生活。
最后以赠别的礼物傲雪松枝托物言志,并用“惟有”强调,是激励对方也是表达边关将士的志愿:保家卫国的品性坚贞不渝。
评分说明“怎样表达”3分;“思想情感”2分。
崇明县(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将进酒(唐)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①坟上土。
【注释】①刘伶:魏晋时期名士。
“竹林七贤”之一,嗜酒不羁。
13.本诗与下列高中教材所学诗歌体裁相同的一项是()(1分)A.《登楼》(唐·杜甫)B.《咏史》(晋·左思)C.《从军行》(唐·王昌龄)D.《书愤》(宋·陆游)14.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分)A.瑰丽奇崛B.含蓄隽永C.激越高亢D.清新雅致15.本诗结尾两句与前部分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请做简要分析。
(5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13.B14.A15.答案示例:诗歌前部分刻画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美酒、佳肴、歌舞,极力呈现了人间乐事,结尾两句则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惨淡的形象,由此,以人间乐事衬托死之可悲,同时,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反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
由此,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矛盾和苦闷。
评分说明:“前部分刻画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美酒、佳肴、歌舞,极力呈现了人间乐事”“结尾两句则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惨淡的形象”“以人间乐事衬托死之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反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矛盾和苦闷”为6点,答对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奉贤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江夜【清】吴锡麒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
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14.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1分)A.1B.2C.3D.415.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然清丽B. 沉郁顿挫C.豪放飘逸D.平淡质朴16.请结合全诗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4分)14.(1分)B 15.(3分)A16.(4分)首联融情于景,通过夜航所见,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1分);颔联随着诗人行船时产生的错觉,表达出自由逍遥的愉悦(1分);颈联以“孤鸟”、“老鱼”等意象传递了诗人触景而生的孤寂、惆怅之感(1分);尾联从动态的角度表现出江面上的生气与活力,暗寓作者的喜悦(1分)。
虹口区(三)阅读这首元曲小令,完成12---14题。
(8分)【中吕】普天乐元赵善庆稻粱肥,蒹葭秀。
黄添篱落,绿淡汀州。
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
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12.填入诗中空格处最正确的一项是()(1分)A.春B.夏C.秋D.冬13.与这首小令语言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 《登高》(杜甫)B.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C. 《登快阁》(黄庭坚)D. 《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马致远)14.本支小令写景抒情时,数量词的运用颇具韵味。
请就这一点进行赏析。
(4分)(三)(8分)12.C13.D14.“万顷”写出了秋日江面水烟弥漫,广阔无垠的特征,将作者的视线从眼前移动到了远处,也将景物由前期的明朗,转为了迷茫。
“半竿”则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尽,也可能正是江上水烟涌起的原因。
“一声”写出了雁之孤单,使景物平添了孤寂之感,“几处”则牵连起读者对于危楼中远望者的想象,整体营造秋江暮景的迷离凄凉的氛围,使得诗歌从开始的秋日明朗喜悦转而向秋思的一点哀愁,使作品的情感更为丰富,含蓄。
黄浦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 题。
(8 分)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12.这首诗共有几组对仗句,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一组B.两组C.三组D.四组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A.含蓄委婉B.沉郁顿挫C.平淡自然D.遒劲昂扬14.请结合作品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加以赏析。
(5分)(三)(8分)12.(1分)B 13.(2分)D (选择A给1分)14.(5分)答案示例:阅读全诗,在高远的境界中能感受到抒情主人公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这是一个在贬谪中无畏无惧,乐观顽强的形象。
前两联以怀古发端,写眼前胜景,山出,菊开,酒浓,起笔就让人感到傲岸不可摧之气。
后两联动作描写,解带迎西风,倚栏对青松表现不可凌迫的气概;展望冬日携友踏雪欣赏玉洁冰清的世界,气象恢弘,昂扬着诗人嶙峋高洁的风骨和乐观不屈的精神。
评分说明: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概括2分;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3分。
长宁区(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苏轼①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此词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
②红蕖:荷花。
12.横线处填写这首词的词牌,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如梦令 B.踏莎行 C.水龙吟 D. 鹧鸪天13.根据内容判断词作所写时令最合理的是()(2分)A初春B夏末C暮秋D冬初14.结合内容赏析词作表达的微妙丰富的情感。
(5分)(三)(8分)12.(1分)答案:D13.(2分)答案:B14.(5分)答案示例:一二句描写衰萎的夏秋景象,暗示词人内心的烦躁苦闷;三四句色彩鲜艳灵动,意境与上句对比,表达词人自寻安慰淡淡的喜悦;下片前三句描写自我形象,闲步中既有自得其乐,也有遭贬谪消磨时光的失意;最后两句直写内心感受,“殷勤”“又”“浮生”表面上感谢天公,暗含得过且过、日复一日的无奈。
全词以环境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展现诗人百无聊赖中寻找自我安慰和无可奈何的心绪,塑造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金山区(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3-15题。
(8分)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斗:通“陡”,顿时的意思。
13.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A.咏史诗B.咏物诗C.咏怀诗D.哲理诗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和颔联分别写了远景和近景,犹如水墨画,层次分明,形象突出。
B.颈联蕴含复杂情感,有被贬的悲怨,有居南荒的叹息和对未来的憧憬。
C.尾联借答张署之诗,在镜中看自己的两鬓,顿时觉得自己有憔悴之意。
D.全诗直抒胸臆,流露出激愤的感情、受压抑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惆怅。
15.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
(4分)三、8分13.(1分)C14.(3分)D(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含蓄深沉)15.(4分)参考示例:(1)颔联借景抒情,描写了嫩笋竞相生长,杜鹃花随处开放鲜艳动人,画面艳丽明快,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为前一联荒凉冷落的景色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抒发了诗人“未报恩波”的苦闷之情。
(2)颔联用拟人手法,通过“竞”字把嫩笋争相生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通过“闲”字把黄杜鹃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姿态描绘了出来;用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拟人、衬托、以乐景衬哀情1分,内容分析2分,表达情感1分)附《答张十一》的创作背景和赏析: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
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
鲛人远泛渔舟火,鵩鸟闲飞露里天。
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
”韩愈写此诗作答。
《答张十一》为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后半段叙事抒情,含蓄而又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激愤忧愁的感情。
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寥寥数笔,生动的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紧接着第二联是两组近景特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
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
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