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 的人狂犬病 。 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 炎,临床出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兴奋、咽 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 环衰竭而死亡。
狂犬病的危害与流行病学

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 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全球有 87个国家和地区有狂犬病发生,但主要分布在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其中98 %在亚洲,中国的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 界第二位。自1997年起,我国部分省份狂犬 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年来, 部分地区疫情上升十分明显,发病和死亡人数 不断增多。
人狂犬病临床类型


狂躁型,常出现兴奋症状,尤其是恐水,80% 的狂犬病属于此型; 麻痹型或称哑型狂犬病,无明显兴奋症状,一 般不出现恐水,不足20%的患者为此型。
诊断

基本为临床诊断
诊断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狂犬恐怖症:这些病人常是有狂犬病知识或是看见过 狂犬病病人发作的人。这种人对狂犬病十分恐怖,有 咬伤部位的疼痛感面产生精神恐怖症状。但这种病人 无有低烧,也没有遇水咽喉肌肉真正的痉挛,没有恐 水现象。 脑膜炎、脑炎,常易与狂犬病前驱的症状相混淆。但 无有咬伤史,精神状态出现迟钝、嗜睡,昏迷及惊厥 等,与狂犬病的神志清楚、恐慌不安等症状不同。 破伤风 :潜伏期短,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无恐水。
治疗

无特异性治疗。
狂犬病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接种疫苗
鉴别诊断(风疹)
发热1~2天后即出现皮疹, 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向 下蔓延,1天内布满躯干和四 肢,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 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 斑丘疹或丘疹,直径为2~3mm。 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 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 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 红热。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 消退,亦有人称为“三日麻疹”。 面部有疹为风疹之特征,耳后、 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明显
诊断标准
(二)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 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内容

手足口病与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病毒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鉴别 狂犬病与病毒、细菌性脑膜脑炎的鉴别
手足口病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的病原

按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 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 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 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 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 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 多见。 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 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皮疹特点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 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 体较少。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 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 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 疹。
鉴别诊断(麻疹)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 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 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 、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 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 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 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 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 但亦有出现瘀点者
狂犬病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宿主。患狂犬病的犬是 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 。 人狂犬病基本上是因为被唾液中含病毒的狂犬病动物 咬伤而感染。病毒不能穿过非破损皮肤,如果皮肤受 到抓伤或擦伤,被狂犬病动物舔一下都是很危险的。 唾液中含病毒的犬等动物用舌舔人的黏膜、口腔、肛 门和外生殖器黏膜和皮肤也可造成感染。实验动物可 经食入含病毒的食物受染,也可经肛门受染。 狂犬病毒也可经气溶胶而传播,因此,医护人员、密 切接触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接触狂犬病患者或进行 狂犬病毒有关实验时,均应进行呼吸道隔离。
与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鉴别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 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 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 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 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 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如细菌性痢疾,致病菌粘附并侵入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引起明显 的炎症。不同的病原菌侵犯肠的部位不同,有的侵犯小肠为主, 有的侵犯结肠为主,有的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症。 全身毒血症明显,有高热,重症病人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大便可呈 粘液脓血便,便量少,便次多。腹痛明显,呈阵发性绞痛。若病 变侵及下部结肠特别是直肠,可出现里急后重感。乙状结肠镜检 查,可见弥漫性炎症及溃疡。 若仅侵袭小肠或上部结肠,则大便含水量较多,不伴里急后重。 大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尤其是下部结肠炎时更为明显。
鉴别诊断(水痘疱疹)





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 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 布。在为期1~6日的出 疹期内皮疹→脱症的演变过 程,脱症后不留疲痕。
鉴别诊断(丘疹性荨麻疹)
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 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 端常有小疱,搔破后结痂, 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 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 后仍恢复原形。.好发于躯 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 不定,常分批出现,散在 发生或少数簇集
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 两大类。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肠炎,有不同的发 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

如霍乱,发病机理是致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肠粘膜,在 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肠毒素。 小肠粘膜大量分泌水和电解质,潴留在肠腔内引起水 泻,称为“分泌性腹泻”。此类病人除小肠粘膜上皮 细胞有分泌亢进外,肠道的病理改变往往没有或者很 轻。病原体主要感染小肠,因此基本临床表现是腹泻 次数较多,为大量水样便,无脓血,一般无腹痛,无里 急后重感,常伴有呕吐,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 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大便镜检常无红、白细 胞或极少。
与脊髓灰质炎的鉴别

脊髓灰质炎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 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 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病毒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鉴别

病毒性肠炎的特点 细菌性肠炎的特点
病毒性肠炎


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 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待症状,病程短, 病死率低。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 病因: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 (rotavirus)和诺沃克类病毒(Norwsalk-like virus)。 此外,嵌杯样病毒(caliclvirus)。肠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星状病毒(astrovirus)、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 virus)、冠状病毒(coronavirus)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