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八)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40分)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B.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有限和无限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这在哲学上属于(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把握事物的度C.了解事物的量D.认识事物的本质5.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肯定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
A.折中主义B.辩证法C.诡辩论D.形而上学6.真理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对人们有用的认识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思想7.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B.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C.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9.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10.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马列主义指导B.共产主义理想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D.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
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12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
A.每个时代的进步阶级B.体力劳动者C.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D.被剥削阶级13.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 )。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一切规律的制约C.不受任何束缚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14、资产阶级国家参与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是()。
A、实现供求总量平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B、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生产力C、实现充分就业D、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15、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A、资本输出B、商品输出C、对外经济援助D、技术输出16.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资本家的节俭;B.资本的价值;C.剩余价值;D.扩大再生产;17.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D.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19.生产成本是( )A.资本主义生产费用;B.实际生产费用;C.活劳动的耗费;D.物化劳动的耗费;20.利润本质上是( )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21.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 )A.价格竞争为特征的;B.资本循环为特征的;C.资本周转为特征的;D.资本转移为特征的;2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表现为( )。
A.劳动力的价值B.工人创造的部分价值C.全部劳动的报酬D.部分劳动的报酬23.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 )。
A.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B.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C.资本集中和资本积累D.资本吞并和资本联合2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绝对过剩B.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相对过剩C.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过剩D.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绝对过剩25.生产成本是资本家( )。
A.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和B.实际耗费的劳动量C.预付的全部资本D.预付的可变资本2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 )。
A.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C.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D.围绕平均利润上下波动27.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D.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28.商业店员的工资( )。
A.属于生产性流通费用B.属于纯粹流通费用C.是商业店员自己创造的价值D.是商业资本家无偿给予商业店员的价值29.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 )。
A.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B.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C.金融资本形成后的必然结果D.跨国公司形成后的必然结果30.利润率是(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31.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A.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B.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虚假的32.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3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演员在舞台上表演B.警察在街上巡逻C.农民在田里插秧D.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3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3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相对性3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文化传统D.生产方式37.1.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出发点是( )A.生产关系;B.经济规律;C.商品D.货币;38.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取决于( )A.效用;B.价值;C.交换价值;D.供求关系;39.简单商品生产是( )A.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B.以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C.以公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D.以公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40.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A.商品;B.货币;C.价值;D.使用价值;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 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
A.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C.提供直接的理论根据和具体方法D.提供具体资料和直接结论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3.辩证的否定是( )。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C.主观任意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目标是多重的要包括( )。
A、稳定经济B、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C、稳定币值与物价D、实现充分就业5.下列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原理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6.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
A.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7.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是(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D.生产资本构成中,固定资本比重大,周转速度就慢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
A.II(C+M-M/X)>I(V+M/X)B.I(V+M)>IICC. I(C+V+M)=IC+IICD.II(C+V+M)=I(V+M)+II(V+M)9.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 )。
A.资本周转速度快慢B.剩余价值率高低C.资本有机构成高低D.劳动生产率高低10.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 )。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B.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C.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竟争D.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三、简答题(每小题5 分,共20 分)1.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简述社会形态的含义及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3.怎样理解货币流通规律?4.什么是利息率?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四、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1.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这一原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意义。
2. 怎样从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渐进改革的合理性。
标准答案:一、1——10:C C A(客观精神的产物)B B C A B C D11——20:C C D D B C D D BD21——30:A C A C A C C B B B31——40:A C C B D D C B A B二、1——5;AB ABD ABD ABC ABD6——10:ABCD ABD CD ABC AB三、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人们获得实践的成功;错误的认识使人们的实践失败。
2、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五种社会形成的更替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出现了超越一个或几个典型社会形态的情况,还有一些国家或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典型的社会形态,这些都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多样性。
人们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能动选择。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内在联系,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它可以表述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