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质课件)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质课件)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 意?
• “落日” • “断鸿”
•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 景,但无一语不是喻 情。
•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 辛弃疾用“落日”二 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
•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 寂的心境。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 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 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 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 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 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 流露。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 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 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 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 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 《三国志·陈登传》
思考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 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乡思、仇恨 、激愤
(否定)
许汜 —谋取私利 ——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否定)
刘备 —雄才大略 ——为国为民 桓温 —时光流逝 ——控诉当朝、哀叹虚掷年华
思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冀 飞南
宋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这是郭沫若为辛 弃疾纪念祠题写 的对联。辛弃疾 继承了苏词豪放 的特点,在创作 中取得了较高的 成就。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作品集 《稼轩长短句》南宋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 苏轼共为豪放派的 代表合称“苏辛”。
•出生于金人统治之地 •21岁,参加抗金义军,是少年英雄。 •义军被告密而溃败,他活捉叛徒送给南宋。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 •25岁,开始南宋为官生涯。
•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千金纵买相如赋,)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 (丑奴儿)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千古兴亡,百年欢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 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 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 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 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 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 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 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抒情词。
上片:
景色: 江天、山景、
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
登
主要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 比喻
直译下片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 弃疾是怎样的态度?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来?辛弃疾借用桓温 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 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 乡。——《晋书·张翰传》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 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 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 故想要说明什么?
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 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 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 金兵,洗雪国耻。用桓温的典故, 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 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 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 心情。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 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
张翰 —乐于归隐 下片: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用典 — 为国为民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 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 •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 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 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 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 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 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 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 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 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 成了游子了。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 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 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 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 境是宏大壮阔的。
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 之下,千里弥漫清爽 秋气,横无际涯的秋 色,浩浩汤汤的滚滚 长江流向天边,秋色 无边无际 。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 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 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 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 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 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 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 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 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 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 感呢? 看、拍、会、登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 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 态。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 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 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 感呢? 看、拍、会、登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 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 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题临安邸》 宋-林升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诗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秋高气 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山在“献愁供 恨”?
•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 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 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 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 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 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 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种 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 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负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 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 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 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直译上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 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 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 感呢?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 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 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苦闷。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此三句写什么?诗人的情感如何? 为何如此呢?
此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 山。忧愁和愤恨。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 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 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 形的发髻,景色算是美 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 忧愁和愤恨。
• 诗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秋高气 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山在“献愁供 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