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讲义与利

孟子讲义与利

《孟子》中讲述的义与利
仁义和利益,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这种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相信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够看清主次,抓住重点。

利益是什么?在一个有序社会里,利益就是您为大家服务,为众生做好事儿,大家给您的回报,利益这东西只是个结果,它是你服务了才有的,好比是我给您擦了皮鞋,您才给我两元钱的利益,擦鞋是主体,两元钱是伴随而生的,不会我坐在家里,别人无故地就给我两元钱。

所以说,利益这东西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的,是伴随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服务而来的,就是伴随着做的好事儿来的,能帮助到别人的,就是好事儿,这是仁义的一部分。

仁义的含义很广,其中有仁慈、信义等含义,但是对别人好,做帮助别人的事儿是其中的主体行为。

做坏事儿也可以获得利益,但是那是逆动的,你从别人那里抢来的,也会被别人抢回去,不是正常的循环。

所以,利益本身是伴随而生的东西,它自个儿并无好坏之分,我们靠做好事儿,服务别人得来它,这就是好的利益,社会就良性运转了;我们做坏事儿得来它,这就是坏的利益,社会互相抢骗偷,最后就是恶性循环了。

所以《孟子》的开篇就是见梁惠王,并告诉他,您应该把什么放在前面,这样社会才能良性循环,这是儒家的主张,告诉你怎么把社会导向良性循环。

在这里,孟子把仁义和利益看做是一对儿关系,讲的是这两者的次序,根本没说要谁不要谁,孟子从未把这两者分开了。

在这篇文章里面,孟子在提到两者的时候,都用了个“亦”字。

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是什么意思?后世很多人把它解释成“只”,这话的意思变成了“没有利益,只有仁义。


现在随边翻开基本注释《孟子》的书,可能都这么注释的,这是对字不熟悉导致的错误,什么是“亦”?“亦”这个字最早指的是人的腋下,这个字的形象,就是一个人,张开胳膊,然后在腋下的部位一边画一个点,标志这个位置,这就是最早的“亦”字,甲骨文里面就是这个形象的,《说文解字》里面说:“人之臂亦也。

”,因为是一边一个,强调的是重复的事情,再出现的事情,总之一定是一对儿的关系。

比如“亦庄亦谐”,意思是又庄重,又有谐趣。

所以“亦”绝对没有“只”的意思,没有否定一个,肯定一个的意思。

当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问刚来的学生罗天益:“你是想学医道呢?还是想学赚钱的医术呢?”罗天益回答:“亦传道耳。

”意思是两者都有,既传道,又赚钱。

不是只是传道,就不赚钱了。

这个“亦”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孟子所讲的“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就是“还有仁义也是更重要”的意思。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孟子没有把仁义和利益孤立起来,说不要利益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想想:如果不要利益了,孟子当年带着几十辆马车,几百个学生,找谁吃饭去?孟子是千年来公认的圣人,说话必然有着实际而高度的智慧。

只是我们后世的人给弄模糊了,说孟子说只有仁义,没有利益,所以君子耻于言钱,知识分子都清高,不谈钱。

这是学傻了,导致现在很多人骂儒家,说儒家培养了大批的伪君子,说不谈钱,下面桌子地下还是要钱,这是伪君子。

所以,对于一个理论的一个错误解释,会把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变成一个迂腐的没法实用的东西,这实在是很可惜。

其实孟子没有告诉大家不谈利益,他只不过是告诉我们,仁义和利益是有次序的,要先讲仁义,后讲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仁义的行为是主体,利益是这个主体带来的后果。

这些先哲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这种关系,我们看清楚才能更有智慧地生活。

有一位妙华法师,他比喻这种关系,叫“立竿见影”,他说我们把竹竿立在地上,影子就出现了,这个竹竿,就是做好事,影子,就是随之而来的名利,我们不能去追求影
子,影子不会凭空产生的,我们只要立好竹竿就可以了,然后影子自然会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别太在意影子,它就在那里,不去不离,你没有必要追求它,也不必拒绝它。

这个道理,我们一听就明白,可是世人追求影子的太多了!
如果我们把这个次序搞反了,不但整个社会会陷入混乱,大家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往食物里面摻(害得我们现在几乎不知道到底哪个食物是安全的了),
很多人整天想钱,想我怎么就没有发财呢?想得都痴迷了,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在这种失望怨恨中,精神和身体都出现了问题。

大家看看,这就是追求影子的结果。

一个人,把精力分别放在影子和竹竿上,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您只想影子,只想这个利益,那么会患得患失,因为这是在思考如何获得,得失之间,心态自然难以平衡,所以,稍有所得便狂喜,稍有所失便焦虑,在这种情绪下,健康自然难以保证。

而如果把精力集中在竹竿上,集中在做好的事情上,那么,这是一种给予,这种付出所获得的,是一种安静的幸福,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可以不患得患失,只想多去做,结果心态自然很好,身体也因此会获得健康。

而结果也很不同,如果只关注影子,关注利益,会逐渐变得捕风捉影,错误自然难免,若干时间之后,发现走了很大的弯路,还要回头重来;而关注竹竿,关注做对大家有益的事儿的人,则行得正、走得端,最终不但做了有益的事儿,影子也自然随来。

总之,在《孟子》的第一课里面,孟老先生告诉了我们,仁义和利益的次第关系,仁义必须在前面,这样利益才是正当的利益,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我们可以据此引申出:仁义是行为主体,利益是随之而来的伴生品。

不可本末倒置。

只有把仁义放在前面,我们的生活才能理顺。

同时,我们还要提示:孟子从来没把仁义和利益变成你死我活的关系,孟子讲的是伴生关系,谁把它们变成对立关系谁就是自找没趣。

这些古人的智慧,明白了,我们的生活自会从容很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