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广韵》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号:0904010117 姓名:章良芳 专业:09小教语文(专升本)
【摘要】 《广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它完整而详细的记录了中古时期的(从南北朝到宋末)语音系统,这部韵书对于现今学者研究中古音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情况都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成为了研究汉语语音发展史不可缺少的典籍,本文通过《广韵》的成书过程、编写体例和作用揭示其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广韵》 重要地位
一、《广韵》的成书过程
古人发音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音值,当时没有科学仪器记录,加上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所以,难以窥其真貌,那么,我们靠什么考察古代的音韵系统呢?主要靠语音的相关文献,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其中文艺作品、形声字、通假字。
声训等都与语音有关,而中古时期所出现的韵书是经过编者对当时的音韵作了调查和整理而得出的结果,它一开始就语音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和安排,把声韵调系统整理的明明白白,让人一看就能掌握,其他材料是没有这么便利的。
韵书的形成是在反切的基础上形成的,南北朝时期,一般文人志士盛解音律,梁代沈约发现了汉语音节中的四声,此后出现了以反切注音。
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的韵书。
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言,早期的韵书当以魏李登的《声类》为最早,封书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
”[1]接着,又有晋吕静的《韵集》出现,从那以后,韵书就日渐多了,不过这些早已散佚,它们的内容现在已无从知道。
说起《广韵》的成书过程,有一本书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隋陆法言的《切韵》。
这部韵书出世后,前此的各韵书就很快湮没无闻了。
《切韵》到唐朝被指定为科场用韵标准之后,它的地位就格外增高,在它以后出现的韵书,莫不以它为底本,其影响之大也可以想见了。
但正因为受到重视的缘故,所以屡经增订、重修之后,原本反而逐渐失传,甚至连一部分经增订、重修的本子也都散佚了。
这一系统的韵书,现在尚保存完整而比较容易得到的,是宋陈彭年重修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和它的反切上下字,是研究古代音韵的最重要的材料,它代表了
中古音韵的系统,并利用它上索古音,下推今音,成为沟通古今音韵的桥梁,音韵学家们就是以《广韵》等韵书、韵图为主要依据,配合其他语言文献资料,证以现代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音,综合利用,而求出不同历史时期的音韵系统的。
所以古音学家一般都利用《广韵》作为研究古音的重要材料。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乃公元十一世纪北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等奉诏纂修的一部韵书,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陈彭年,字永年,生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卒于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 。
陈彭年系宋南城(今属江西境内)人,幼时好学,聪颖多思,很受长者夸赞。
陈任过雍熙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他一生的成就主要在研究语言文字上。
宋初犹承唐制,以诗赋取士。
陈彭年、丘雍等奉牧撰《广韵》一书,亦以备当时科举之用。
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云:“以举人用韵多异,昭殿中丞丘雍重订《切韵》。
”《广韵》卷首载祥符敕牒亦云:“朕聿遵先志,导扬素风,设教崇文,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兹实用焉。
两旧本既讹,学者多误。
必豕鱼之尽革,乃朱紫以洞分。
爰择儒臣,叶宣精力,校雠增损,质正刊修,综其纲条,灼然叙列,俾之摹刻,垂于将来,仍特换以新名,庶永昭于成绩,宜改为《大宋重修广韵》。
”
[2]
二、《广韵》的编写体例
各种韵书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人们作诗填词制曲时选择字词,因此韵书编排汉字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1)、先以声调分类,继以韵部分类,再以同音字分类。
(2)先以韵部分类,继以声调分类,再以同音字分类。
(3)先以韵部分
类,继以生母分类,再以声调分类[3]。
显而易见,不管采用何种编排方式,韵书
中这些现成的分类都是或明或暗的在向我们调类、韵类、声类。
《广韵》的编写体例就是按照这种次序来安排的。
先按声调分卷。
当时的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为 4 卷。
但由于平声字多,平声分为上下两卷,上、去、入声各占1卷,全书共计 5 卷。
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分了调以后,再在各个调内分成若干个韵。
《广韵》分206韵,比《切韵》增加13韵。
开合两呼。
《广韵》则开合分韵,开口“歌”、“哿”、“管”,合口“戈”、“果”、“过”;开口“寒”、“旱”、“翰”、“曷”,合口“桓”、“缓”、“换”、“末”;开口“真”、“轸”、“震”、“质”,合口“谆”、“准”、“稃”、“术”。
这样就较《切韵》多出“戈”、“果”、“过”、“桓”、“缓”、“换”、“末”、“谆”、“准”、“稗…‘术”十一韵。
同时,《切韵》“严”韵没有上去二韵褶配,《广韵》补足了“严”的上声“俨”韵,去声“酽”韵,较《切韵》多出两韵,总计多出13韵。
[4]《广韵》中平声共分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广韵》中的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
在每个韵内再按照声母的不同用小圈一组一组隔开,每一组注明一个反切,这叫做一个小韵,也叫做一个“纽”,也就是一个调韵声相配的音节[5]。
同一小韵内的字是调韵声完全相同的严格意义上的同音字。
《广韵》有3870个小韵。
《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但在不规则之中有时可以看到一种趋势,即大体是按照反切下字与小韵代表字的关系进行排列的。
三、《广韵》的重要作用
《广韵》是音韵学的核心,是语音史之津梁,更是方言学的基础。
针对《广韵》的综合性质,任何探索中古单一音系面貌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这种努力不应该成为否定《广韵》作用的逻辑依据。
否定《广韵》在汉语音韵学中的核心地位,对于整个汉语语言学来说,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因为如果动摇了《广韵》的核心地位,就等于把汉语音韵学置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直接的后果,使汉语语音史、汉语方言学、汉藏语历史比较都要受到影响。
我们认为,虽然由于《广韵》是一个综合音系,无法直接将其上推到上古,直接与近代、现代相联系也有一些现象不好解释,但是作为一个综合音系,它仍然具有任何一个单一音系都无法比拟的重要价值。
[6]
且不说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皆依赖其得以建立;而且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将其综合性剥离开,变成两个甚至若干个单一音系,那么上古音和近代音中的很多现象都将得到更好的解释。
退一步说,整理和掌握《广韵》这样的韵书的语音系统,显然要比整理那些字书的系统方便得多。
而且各家的结论也日趋严密,可自参照。
这样显然更利于
初学者练习、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而在对照前人结论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或是前人的问题。
《广韵》是音韵学的经典著作,他完整的保留了我国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7]成为上溯古音,下推今音的津梁,是中国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
《广韵》同时也是一部百科性质的辞书,收字26194个,训释详博、注释文达19万多字,是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另外两个分支——文字学与训诂学的必备工具书。
《广韵》在训释过程中,征引广博,对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也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史的重要参考典籍。
参考文献:
[1] 史存直. 汉语史纲要[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第31页.
[2] 杨建桥. 汉语音韵学讲义[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52页.
[3] 汪寿明,潘文国. 汉语音韵学引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 张隽.《广韵》训诂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5] 王力. 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赵宏涛. 浅析《广韵》与《集韵》在汉语语音史上的重要地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7] 李峰. 广韵—中国古代韵书的佼佼者[D].深圳:深圳市盐田区图书
馆,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