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辩护:是在二十世纪中期进入美国刑事法学界视域的法律名词,实质是与文化相关的辩护,即与法律代表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相冲突的文化背景信息,作为减免被告人刑事责任证据的采纳与采信。
对于在域外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个人而言,法律的严格执行会造成不公平的结果:
一方面,在域外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个人,可能仅仅因为不知法律而实施了刑法禁止的某种行为。
尽管在刑法中,不知法律一般不免责。
但是从公正的角度看,在域外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个人,不知法律应该成为一种辩护理由。
另一方面,在域外文化环境中成长的普通守法个体,可能仅仅基于对源文化价值观的信仰实施了刑法禁止的某种行为。
只有个体内在的相信法律代表的价值在道德上正确时,法律才能被更有效的遵守。
只是意识到行为与法律的要求不一致,可能并不足以令行为人放弃对源文化价值观的信仰。
基于这一原因,个体的文化背景代表了一个公正的法律系统应当考虑的个人因素。
一、我是谁——人的自我形象
构成自我的因素:
1、物质我:身体、衣物、家庭、住所、所有其他物质财富。
2、社会我:从朋友和熟人那里得到的承认、好感。
3、精神我:对自身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兴趣、情感、能力、意志及价值等的认识和体验,是自我形象中最核心持久的部分。
二、自我形象的影响
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无时不表现在他的言语行动中,对个人的日常行为有重大影响。
1、自我形象与接受外界信息。
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倾向于排斥与自己有关的否定性的信息,对自己持否定看法的人则倾向于排斥与自己有关的肯定性的信息。
2、自我形象与归因。
自尊心强的人易于把成功归于内在因素(能力、努力),而把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运气等)。
自尊心差的人则相反,倾向于把成功看成是由于外部原因,而把失败看成内部原因所致。
3、自我形象与个人成就。
出身贫困而靠自己的努力拼搏成功致富的人,无一不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
4、自我形象与身体意象。
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容貌吸引力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同样重要。
认为自己缺乏魅力而自尊心差的人很容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焦虑并且害怕别人的批评和厌弃。
5、自我形象与心理调节。
有肯定的自我形象的人焦虑程度非常低。
自我形象良好和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更能承认别人。
那些能一贯地承认自己的感觉和感情的人更能把他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理解和承认。
不能承认自己个性特点的人易于挑剔与自己个性相同的人,许多压制自己愤怒和性欲的人当别人说出这种感情时常常表示出否定或道貌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