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论文

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论文

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1009-4202(2011)07-000-01
摘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与决策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2000-2010年季度数据,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果表明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货币政策在长期表现中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发生,我国政府为防止危机影响扩大而出台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应政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面对2009 年出现的新经济问题,我国政府又采取了货币政策的调整策略。

针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物价过快增长,通货膨胀的压力。

央行在2010年先后分别6 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之后。

2011年伊始,又于1月20,2月24,3月25,4月21日分别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调整后将达20.5%。

我国货币当局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整个宏观经济,而这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是否有效达到了预定目标,一直是宏观经济学者和政策决策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制度条件下,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手段,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能否稳定地影响实际产出,从而达到当局预定的政策目标。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无效。

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弹性,从而使得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产出也就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

即使总需求发生变动,由于商品价格具有弹性,所以也只能改变价格水平,对产出没有任何影响。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理论有效。

投资数量取决于利息率与资本边际效率之间的对比关系。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有效需求,进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理论有效。

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也可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总支出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货币供应量变动和收入水平变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货币政策理论上有效。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理论无效。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当政府采取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运行时,人们能够预先知道政策干预的后果,从而预先采取相应措施抵消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因此,无论长期还是短期货币政策均无效。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本文选取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量化指标。

选择“经济增长”作为最终目标
量化指标。

本文数据选取2000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网,数据分析软件为eviews6.0。

gdp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因素,在对模型分析时考虑到季节因素对数据的影响,我们对gdp进行x11季节调整方法进行处理。

m2在此不做季节调整。

对调整后gdp及m2原数据取对数得lgdp、lm2以消除异方差。

(二)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

利用adf检验,结果判断均为一阶平稳。

说明这两变量都是i(1),可以通过协整分析来判断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e一g两步法,即基于回归残差的平稳性检验;二是johansen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g两步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lm2对lgdp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残差u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
结果显示,残差平稳,说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gdp与m2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

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检验gdp与m2
之间的因果方向。

根据aic和sc取值最小准则,选取最优滞后项为2。

四、结论及原因分析
结果显示,在滞后1、2阶,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均互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说明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长期中货币政策呈现中性。

主要由于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本身原因,也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

主要表现为:货币政策从制定到产生效果,中间传导渠道,及货币供给本身兼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特点使得货币政策存在着很长的时滞性。

其次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利率,货币、财政、汇率和产业等多种政策的协调配合不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弹了货币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君生.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商业时
代.2010(20).
[2]黄洁文.关于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探讨.金融保
险.2009(1).
[3]张明.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环球财经.200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