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数学》分类教学改革

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数学》分类教学改革

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数学》课程分类教学改革方案
《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

《高等数学》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我校大力推进大类培养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尤其在2012年开始实行大类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进行通识教育自由选择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但是在大类培养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高等数学课程来看:(1)开设学院、专业众多,涉及教学数量大,如:10-11学年,我院为9个学院的26个专业2100多名学生开设该课程,共计40个教学班;11-12学年,为10个学院的27个专业共计2000多名学生开设该课程,共计36个教学班;12-13学年,大类培养后,为4个大类与部分非大类专业的2200多名学生,开设该课程,共计30个教学班。

(2)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同,导致教材、学时、学分进度混乱。

如果还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势必使高等数学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显,因此要想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改变目前教学现状,对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因材施教,分类教学。

1、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个体差异,尊重个人选择,服务专业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保证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目前,我校的学科覆盖面广,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考虑专业需要,又要照顾基础差异;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选取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学科发展需要调整教学分类,按专业发展方向划分教学类别。

3、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根据近三年来各学院的所有专业开设《高等数学》的教学任务统计,并结合大类招生培养的实际情况,现将该课程的周学时和教材的选择划分成5类,如下
图:
(1)高等数学A,主要是为数信学院数学类专业所开设。

(2)高等数学B,教材为同济第6版《高等数学》,其内容涵盖了函数、导数、微分学、积分学、线面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解析几何等内容,计划学时多,教学要求高。

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更好地为专业学习服务。

考虑到本类所涉及专业众多,学生的层次不同,对于二本与对口招生的各专业,在进行期末考核时可适当降低难度。

(2)高等数学C的教学要求较B稍弱,由于学时减少4O学时,为此选用的教材为高教出版的数信学院编写的《高等数学》,相对同济第6版来说,虽然该教材内容更为精简,适合100学时左右,但教学内容大体相同,只是降低了对某些理论的证明。

要求学生能用现有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开拓型的技术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3)高等数学D与高等数学B的要求基本相同,两学期的总学时也基本相同所使用的教材高教出版朱来义编写的《微积分》,主要是针对经济类,主要是为满足经济类学生的需要而设置。

(4)高等数学E主要是以对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学生而设置,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适当淡化部分概念和定理论证,立足于一元微积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学习,淡化概念,更加强调数学的应用。

4、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1)缜密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上述4种类别的具体要求来修订教学大纲,使之加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教学,突出重点内容的理解,突出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内容,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其更能适应学生学习。

(2)精心组建教学团队。

把承担《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分成4个组,成立4个教学团队,每组老、中、青教师相结合。

分别承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不断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具体措施是: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法,采用启发式和类比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增加形式多样的辅助教学,如答疑、课后辅导、习题课、期末系统复习等等;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揭示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实际来源与应用,使学生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

(4)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加大对高等数学教学的管理力度,严格认真地执行学校制定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通过听课、教学检查与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和各个学院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

5、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分类教学中各类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不同,评价方式应不相同。

总体上讲,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采取期末成绩加平时成绩构成综合测评成绩的模式(期末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 ):平时成绩由学生到课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纪律等因素构成;考试试卷也有差异:对于上述4类课程,分别使用不同的试卷进行检验。

经过分类教学改革,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逐步完善。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划分类别后,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差异,还需要通过认真仔细的调研,确定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并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教学手段不够先进,多媒体的优势没能充分展现,网上资源平台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质量监
控体系不够严密;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单一等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总之,《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服不足,提高效率,使高等数学教学更加完善,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