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1000字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1000字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1000字沙龙11月28日安排观研《搏击俱乐部》,TOP250 排名第10,IMDb评分 8.9分,也就是说这部影片得到了全球影人和影迷的追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搏击俱乐部观后感的。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1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

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题记大卫芬奇的电影总是给我不一样的启发,每次走进他的电影王国,就好像自己就是生存在此间一样,导演很少用自然光呈现他的电影,这样做是为了让看者能拥有和主角拍戏时一样的体会和心情,一种不安的情愫或者说有些偏执狂的意味。

正是这样带有偏执意味的电影,正如《搏击俱乐部》里面所宣扬的自由主义以及精神至上,让我们现代人不禁质问:我到底是谁?电影有两个主人公,但两个主人公却是一个人。

在心理学上叫做人格分裂,这两个主人公分别由诺顿和皮特饰演。

杰克(诺顿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可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厌倦,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失眠症让他感到一切如同虚幻,每天都是做着拷贝的事情。

为了治疗他的失眠症,他不停地去参加绝症患者的聚会,再那里他跟每一个绝症患者拥抱,淹没在他们的怀抱当中,不顾一切,感到黑暗,沉默和完整。

他找到了自由,抛开所有希望就是自由。

每次参加完这种聚会,他都可以熟睡在任何地方,家里、机场、办公室,他都可以像新生婴儿般睡着,直到他遇到玛拉。

玛拉也和他一样去参加这种聚会,当杰克发现玛拉穿梭于不同的绝症聚会时就如同自己的谎言被揭穿,赤裸裸的站在世人面前一样,他的失眠症又开始作祟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杰克在飞机上“遇到了”泰勒,并从此变成了好朋友,并且成立了搏击俱乐部。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第二次的人会知悉,其实泰勒是有杰克分裂出来的一个人格,可是杰克并不知道,其实在他熟睡的时候,正是杰克苏醒的开始。

为什么杰克会人格分裂出一个跟他性格如此大相径庭的泰勒?泰勒是一个不喜欢被任何环境亦或是人束缚着自由自在的人,这是杰克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做到的,他被上司束缚着,被金钱羁绊着,被物质驱使着,他或者并不是为了自己,他被物质奴役了。

而泰勒则是他内心渴望自由的一面。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在西方一直被争论者,可在我们这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领域很少触碰,而这部电影正启发了我们去关注自己。

我把这部电影定义为人文主义电影也算是名副其实的.。

杰克映射的就是我们处于现代社会上的人,快节奏、追求物质的现代生活方式打造了一批又一批麻木而又无意义的人,每天都循环往复机械的做事。

人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做着如同拷贝的事,跟机器有何不同!因此我们内心就产生了困惑,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这样做?现在生活方式反而把我们的思想甚至灵魂都禁锢了起来,连思想都被制止了,谈何自由?其实杰克很羡慕泰勒的果敢,不贪图物质,追求自由的性格。

不过泰勒的一切疯狂行径其实也是杰克内心所渴求的,只不过杰克不敢面对现实,因此“造”出了泰勒来帮他完成组织“搏击俱乐部”、策划“大破坏行动”,以寻求对身心和社会的摧残和捣毁的念想。

当事情发生到不可遏制的地步,杰克终于意识到其实泰勒就是他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想要极力模仿的人是他自己!他利用近乎自杀的方式让“泰勒”消失,他也终于意识到他之前一直所做的事情。

直到最后,他拖着玛拉的手在看12座大厦的崩塌。

在理性与疯狂不断交错的最后,我看到了所谓的自由。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2故事梗概:(不错的电影)讲一个精神分裂的人,在双重性格的支配下做出顺从于这个社会规则和反叛社会规则的事情。

不过最后还是由“顺从”的那个人格控制了“反叛”的那个。

1、关于超越极限:片中有很多超越极限而想最后达到追求的情节。

比如忍受极度的疼痛以换取真实,比如乱飙车,超越死亡的恐惧而换取真实。

也许超越极限过后确实能换来重生,但这种重生是好是坏?一切都是未知数,我不知道,也不敢乱尝试。

我想我身上被奴化了吧,顺从的意识根深蒂固。

我愿意简单的尝试做一件事,或在某种时刻,坚持、在坚持一会儿,但出格的事:比如自残我还是不敢去做的。

2、关于规则:反叛的角色做了很多有违这个社会既存规则的事。

注意,这里我未曾说规则就一定是对的。

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规则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但我们既然社会在这个大社会中,就应该遵从——在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哪怕我们明知道有不合理。

但现在我又有点犹豫,即是不合理的,何需遵从?搏击俱乐部观后感3这部电影是读书会推荐的,初看,觉得这部电影好压抑,就是主角的无聊至极的生活,然后是打架,觉得没有新意。

如果不是推荐的影片,可能很难继续看下去,好戏真在后头,当电影的镜头转向了主角的挣扎时,影片瞬间提了好几个档次。

无疑,这是一部非常精细的电影,影片非常地“处女座”。

很多人会觉得是Jake精分了,我觉得这部影片更多讲述的是两个人格的竞争,在竞争成为主要人格。

一个人格的没落和另一个的占据领地,当无法达到平衡,而且另一个即将成为主人格的人格不为社会所容时所引起的冲突。

分裂也是一种防御机制,Tyler 并不是在那趟旅行后才有的人格,可能很久以前就形成了,只是没有成为Jake的主人格,Jack的以前一定是有创伤的,而且其实他有试过很多的防御机制,只是没有用,所以无意识中选择了分裂,而且这种防御机制可以让他很好地活下去。

影片中有提到Jack去看医生,而医生认为他只是无病呻吟,我想这也是在说明人格分裂在临床中是不容易被发现的,甚至自己也很难察觉到。

而像影片中的两个人格进行沟通,甚至另一个人格被主人格臆想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种情况应该也不常见吧。

Jack对自己曾经情感的压抑造成了他的悲哀。

影片对两个人格的对话处理得很微妙,比如第7分钟到8分钟的那甚至不足1秒的Tyler 的镜头,是在提醒观众之后Tyler 的出现,而更好玩的是连这个在影片中也有进一步的提醒,是剪片子的时候加了一个镜头。

而之后Jack慢慢以Tyler 的口吻、行为待人处事的时候,也让人慢慢察觉到Jack的不对劲了。

而且Jack似乎一点都不记得自己作为Tyler 的人格存在时所作的事情,这是典型的人格分裂,两个人格就像是一个人看着另一个人所言所行,当两个人格接触对话后,Jack意识到了自己就是Tyler ,之前观后感600字左右作为Tyler 所作的事情也就慢慢记起来了。

而Jack对待Marla的态度其实也在两个人格中有体现。

作为Jack,他似乎对Marla非常地排斥,因为他觉得Marla的很多行为让他看不上,或者说他很抵触Marla的那种无拘无束却似乎很自由很潇洒。

而Tyler一开始则是把Marla仅仅作为发泄欲望的工具,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Jack压制在内心的性欲望。

个人觉得可能是Jack很自卑,而承载了Jack对男性认识中优秀的品质例如帅、聪明、风趣等的Tyler则是一把好手。

而且,主角本人可能并不想让别人知道Tyler的这种人格,因此,在跟Marla交往的过程中,其实,Jack是分裂的。

也正是Marla的存在,让Jack 慢慢知道了自己的两种人格。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Jack的一些创伤是有体现的,向大家呈现了一些Jack童年时父母离婚所承受的一些东西。

在影片的最后,Jack拉着Marla的手,即使中qiang也没有死去,似乎在诉说着爱情的伟大。

他内心住着一个缺爱的受伤的孩子,而Marla给了他一份爱,虽然最后两个人格仍没有统一起来,但这份爱却是他的牵绊。

这部影片拍的很精细,导演对于很多细微之处都有自己的揣摩,而且表现地很有力。

虽然很暴力很暗,但是确实很让人振奋,因为很多本能以及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东西表现出来了,让人狠狠放松了一把。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4”你已经被物质奴役了。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

“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精致的小物件、漂亮的衣服、名牌包包和化妆品。

我想有一部分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就是源于它们吧,拿到工资便迫不及待地纳入钟情已久的某包、某水、某表,然后小心呵护、稍有损坏便心疼不已,甚至于舍不得使用,摆在家中每日供养,对它简直比对父母都悉心照顾。

无可否认,物质的确会带来满足感、让人心情愉悦。

每每入手喜欢的东西,快乐的心情会持续一段时间,顿时觉得阳光明媚、天空晴朗,做什么都充满活力;但这种愉悦感始终不会长久。

因为真正的幸福感从来都不是物质所能给予的。

物质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控制人的生活。

万不能让物质占据心灵的核心,我们要做的应是物质生活简约,精神生活充实。

”别再控制一切,应抛弃一切。

抛开所有希望便是自由。

free and clear 我们的大战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是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应该是clear and free。

这句话给强迫症患者的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洁癖+整理控,总要保证周围的环境是干净整洁的、所有的东西摆放规整、不允许有多余的东西存在。

每周都会把房间从上到下、里里外外擦一遍,把所有东西收拾整理一通,然后就觉心情舒畅,否则难以开始下周的生活。

强迫症,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总想控制周围环境,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要去纠正。

这往往会浪费我大量的精力。

从现在开始抛弃一切吧!整治心理偏执,不要过分注重外部环境。

不敢保证洁癖、整理癖完全消除,但一定会适度减轻症状。

”在你的世界里,你不自觉地被限制住。

你的衣着被外界所定型,为了生存遗忘本身的才能。

“生活于社会,每个人总要遵从一定的规则、不能过于自我,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但社会化过度却会导致丧失真我。

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板生活,严重同质化:在职场上曲意逢迎、社交中游刃有余、社会中风光亮丽,个人固有的品性:善良、单纯、果敢、梦想都已消失,变得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变得冷漠自私、盛气凌人,变得疑神疑鬼、工于心计。

而另一方面,在闲静下来时,却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是谁。

因为生活全部被外界占据、自我完全被面具替代。

未保有一份真我,内心因而变得空虚。

给自己一定的自我空间,卸下面具、追寻最初的自己,时时刻刻记住回家的路,不迷失于物质世界。

但我始终相信世界的美好、人性的本善。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5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萧条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大萧条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百万富翁,影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这大概是全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也是因为这段话,才让我回来看完剩下的一半内容。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很多片段都无法正视。

大概女生无法理解男生用拳头释放自己、寻找自己的方式。

看七宗罪时,看到杀死第四个人就放弃看下去,但这部电影因为这段话坚持而看下去,所幸,结局是美好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在大楼爆炸的瞬间甚至感觉有一丝浪漫,窗外的一切都离我们很远,手里牵着的是自己最爱的人...琐碎的谈一下感触比较深的情节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