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江汉关博物馆报审方案》一在专家咨询会上的讲话

读《江汉关博物馆报审方案》一在专家咨询会上的讲话

读《江汉关博物馆报审方案》一在专家咨询会上的讲话读《江汉关博物馆报审方案》一在专家咨询会上的讲话 2011年第1期图书馆论丛读《江汉关博物馆报审方案》——在专家咨询会上的讲话徐明庭《江汉关博物馆报审方案》由《江汉关大楼原貌恢复及整体使用方案》,《江关漫道真如铁——江汉关复原陈列大纲》和《迈向近代——武汉城市近代化的历程》三个部分组成.对于第一部分,我没有什么意见.关于二,三两个部分,从宏观来看,问题不大,大盘子可以这样定下来.但是就微观而言.有些地方还需要斟酌.作为武汉的一个市民,我希望江汉关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即令不能一开始就做到尽善尽美(有待于以后的修改补充),但也要尽可能减少缺点和错误.先哲有云:"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以下我所谈的都是无关宏旨的细微末节,权当是献给江汉关博物馆的几碟小菜吧.一,方案中《钟楼复原?设计思路》说:"参考相关历史资料,图纸,图片,按1924年江汉关大楼落成时的原貌,复原四层钟楼的内外结构,力求整旧如旧,钟楼上的风向仪,膝望信号台也按原貌完善复原."这段文字是指它的建筑结构而言,没有提到恢复江汉关的钟声.因此,我不知道江汉关博物馆开馆以后,大家是否还像现在一样听不到久违的江汉关清越的钟声.钟楼内七个不同音阶的大钟播送的乐曲,既报时又报刻.是江汉关建筑的一个颇具特色的亮点.从1924年1 月,钟楼的乐曲在三镇上空飘扬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武汉人都是听着四小节十六分音符的}1325l1231J3l25I52 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具体的做法是基层公共图书馆与农村中小学校联系,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人员; 基层公共图书馆为学校提供文献信息.提供读书活动方案.通过读书活动,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使农村的"留守儿童"也有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其感受到不出家门也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温暖总之,提升留守儿童的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小读者多看书,读好书.把广大少年儿童吸引到图书馆米,这是一项系统地,庞大的社会工程.基层公共图书馆应适应社会需一60求,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开拓思路,积极创新,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1涂小红.祝东红.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横向"开拓社区服务.厦门儿童图书馆.2003(12) 2杨桂珍.少儿读者服务T作的实践与体会点滴.中小学图书馆情报世界.2O03(3)3彭艳.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调查与思考和谐交流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4戚跃生.园丁集.共享一片蓝天共有一个梦想——图书馆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2007年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南区图书馆)图书馆论丛2011年第1期31I——享誉国际的《威斯敏斯特钟曲》长大的.在白天,人们根据它校对钟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悠扬的钟声穿户入室直到床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投书《武汉晚报》,殷切探询:"何时重听夜半钟"?由于大钟机件不易修复,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江汉关博物馆开馆以后.如果不能让人们重温"夜半钟声到床前"的意境,就不能说是名副其实的"钟楼复原". 二,方案中《江汉关设关》说:"1938年武汉沦陷,江汉关税务司署被迫迁出大厦,租用英国汇丰银行大楼临时办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当局通令英美房产由日本军部接收,江汉关复迁到虞德街l0 号."文中提到的虞德街这个地名,我怀疑它是错误的.从1899年阳夏分治到如今,不论是汉口老城区或租界区,不论是现代地名或历史地名.从来没有哪条街道叫虞德街.只有在旧俄租界的江边,1946年前有一条一德街(即今沿江大道由合作路口到车站路口的一段),这个地段离汇丰银行很近.因此我推测文中是把一德街错成了虞德街.同时我估计方案中谈到的虞德街,来源于《江汉关史话?日本与江汉关》的有关文字.如果真是这样,就可以致函该书的作者吴煮冰同志,(他原来在武汉关工作,现供职于深圳海关)请他介绍一下虞德街的来龙去脉.也许有人会讥笑这是小题大作.我的看法是,不管研究哪座城市或哪个单位的历史,对于所涉及的事件,人名,时间,地点,起因与结果这几项要素(新闻学称其为六个W),丝毫不能错.我们不妨设想,江汉关博物馆开馆以后.万一有哪位关心江汉关历史的观众,想了解虞德街在哪里?我们将怎样答复?三,方案中有一个单元《江汉关与中国海关发展》.我的看法是:武汉市筹办的是江汉关博物馆.应该集中笔墨介绍江汉关设关前后的历史,业务,地位与作用,关税的去向以及与汇丰银行的关系等等,对此要"尽力而为".我们不是开办中国海关博物馆,因此关于中国近代沿海各海关,中国近代沿边各海关和中国近代内地各海关,用不着详细叙述,约略交代一下就行了.有限的展览空间. 哪有能力展现全中国各地海关的全貌,江汉关博物馆也没有必要去抢挑这样的重担,对此要"量力而行".基于上述理由,方案中所列的中国近代海关历任总税务司,副总税务司或代理总税务司的照片,图表与生平说明的文字,似可删去,或者适当压缩.补上江汉关历任税务司人名表(1862——1949年5月).我在《武汉海关志》中见过这张表.从表中所列的323 人次的国籍来看:英国有188人次,其余的分属美国,法国,丹麦,荷兰,意大利与未注明国籍的外国人.中国只有12人次.其中还包括任帮办,税务官,总务课长暂代局长,代理副税务司和副税务司等职务的,真正担任税务司的不过寥寥四人.由此可以看出,江汉关长期被外国人,尤其是被英国人把持.从而夺取了海关行政管理权,关税自主权和关税保管权,阻碍和破坏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旧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产物,是中国可耻的记录.按照见微知着的说法,即令不公布中国近代海关历任税务司的人名表,观众也可窥见洋人在中国海关的情况了.但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洋人把持江汉关既有负面的东西.也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做了一些与海关无直接关系的工作,例如港务,航道,水位,气象,检疫和邮政等等,这些也要如实反映.四,以下两项内容.不知能否列入报审方案.1,从1882——l931年,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段,江汉关的税务司穆和德,代理税务司斌尔钦,税务司苏克登,梅乐和,黎霭明等五人,陆续向英国递送五份报告.后来汇编成《海关十年报告——汉口江汉关 (1882——1931)》.全面记载了五十年中汉口的外贸,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照道理讲.这并不是海关职责范围一61,2011年第1期图书馆论丛以内的工作.但是他们偏偏这样做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服务?(在武汉可以找到原书的复印件,李策同志1993 年翻译的本子.武汉出版社也决定刊印这本书.)2,历史上的江汉关,不仅在湖北境内统辖宜昌,沙市两关,有一段时间,还把重庆,长沙,岳阳,九江,南昌等地海关纳入管辖范围. 这是1993年我在武汉海关李世德关长的文章中看到的简介.欲知其详,可以咨询《武汉海关志》的主编甘胜禄老先生.五,在《武汉海关大事记》中,是否可以加入下列四条?1,1927年1月3日.在江汉关前发生"一三惨案"后,武汉地区群情激愤.各界几十万人连日集会抗议.中英双方经过16 次谈判,于2月19日签订了《关于汉口英租界之协定》,收回了汉口英租界.2,1949年5月,在解放军攻城前,徐中玉,刘怡冰组织江汉关职工轮流值班,阻止了国民党部队炸毁江汉关大楼的行动;制止了散兵游勇对江汉关的抢劫,有效的保护了关产.3,同年5月16日清晨,解决军先头部队尚未进入汉口市区,武汉人民解放先锋队率先在江汉关大楼升起了第一面红旗. 4,2011年某月某日,武汉海关迁往某某新址办公.六,《租界简况表》只介绍了英,德,俄, 法,日五国租界的概况.忘记了胎死腹中的比国租界,张之洞为此与比利时斗争了十年,最后用高价赎回了比利时所购地皮.结束了这场纠纷.在扼要介绍这个事件时,可以展出张之洞为收回比国汉口铁路地址的奏折.七,《租界的金融机构》中,漏列了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八,《西方文教的输入?教堂版面组合》遗漏了建成于1876年,位于今上海路的圣若瑟堂.该堂的教友人数,大大超过武汉天主教会的其他教堂.在教区内的地位是汉口教 62一区主教座堂,至今仍在开展宗教活动,影响甚大.又《西方文教的输入》,忽略了外国人在汉口创办的报纸.汉口开埠后,外国人在汉口创办了四种英文报纸,其中《楚报》出版了三十多年,是武汉地区历时最长和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从1908年起,日本人先后在汉口创办了三种报纸,其中《汉口日报》持续出版了十八年.武汉沦陷后,又出刊了《大陆新闻》.九,《租界的政治事件》,仅仅用图版简介了发生在租界中的三个人力车夫的惨案.其实,在《武汉市志.夕事志》中就介绍了类似的事件好多起.我不明白:例如英租界勾结张之洞逮捕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人:俄租界巡捕破坏辛亥革命的秘密机关共进会;德租界当局逮捕熊越山,宁调元:法租界巡捕房逮捕向警予;日本警察逮捕李汉俊和詹大悲这样的重大事件,为什么不列入报审方案? 十,《租界社团及娱乐》,在介绍西商跑马场和华商跑马场的时候,漏掉了修建于1926 年,位于唐家墩附近的中外合资的万国跑马场.如今江汉区有个居民区叫马场角,就是因为地处万国跑马场的东南角而得名. 十一,《民族企业的勃兴》,把周星棠的名字弄错了.他叫星棠而不是星堂.《近代武汉实业代表》中,宋炜臣的卒年错了,应该是1926年,而不是1920年.刘歆生的生年卒年都错了,不是1875——1945,而是l85 1941.十二,《近代金融业的兴起》,列举了 1921935年兴建于汉口的浙江实业银行,金城银行和聚兴诚银行,然而这都不是汉口最早的银行.如果要谈近代汉口金融业的兴起.首先要介绍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汉口分行,这才是汉口的第一家本国银行其次是1906年设立的户部银行汉口分行. 这是国家银行最早设立在汉口的分支机构 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汉口分行,辛亥革命后改组清理,改名中国银行汉口分行. 图书馆论丛2011年第1期十三,《市政建设的兴革》说:"1907年,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张之洞将汉口城墙折除,修建了上起砺口,下到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武汉第一条近代马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有三处不妥.1,当年只有歆生路,没有江汉路;2,自从 1861——1898年,英,德,俄,法,Et五国相继在汉口强行开辟租界后,租界区道路建设的格局与汉口老城区的窄街小巷不同,已经有了路面比较宽阔的马路.到辛亥革命前,汉口已有汽车2O多辆,全部集中在租界区内; 3,后城马路只修到歆生路为止,没有向前面 (今中山大道下段)延伸.因此,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似可改写成"修建了上起斫VI,下至歆生路(今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华界近代第一条能行驶机动车辆的马路(即今中山大道上段与中段的前身)."十四,从《交通工具的演化》来看,其照片组合是从人力车与三轮车谈起,并且语焉不详.据我所知,晚清的武汉三镇,城区主要代步工具是轿子;乡间流行的是既可载人又可运物的手推独轮车.1888年,人力车首先出现在租界上.1911年,武汉地区共有人力车 3300辆,其中租界区l5o0辆,汉口华界 1000辆:武昌汉阳共800辆.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抗战前夕,是人力车的全盛阶段. 1946年.武汉出现了三轮车,人力车的生意颇受影响.在人力车出现以前,武汉的达官巨贾已经有了自备的马车.1903年,汉口有了第一家马车行,有十多辆轿式马车出租. 后来,独资与合资的马车行陆续出现.1946 年.汉口马车超过250辆,俗称蹄子帮,是该行业的鼎盛时期.1951年全部取消马车,从业人员安排转业.民国初年,汉口已经有了从英国进E1的自行车,俗称脚踏车,车型是前轮大,后轮小.十五,《文化事业的发展-近代新闻报纸的创办》,用照片或复印件介绍了从1894年至1901年出版的七种报纸.遗憾的是遗漏了1873年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这是汉口第一种由国人自办的报纸.虽然迄今还难以找到原件,但至少可以用文字约略介绍一下.十六,《社会风俗的衍变?民国时期汉口市政府新建的平民住宅》,用图版组合的方式介绍了坤厚里,联保里,咸安里和延庆里. 有三处值得商榷:首先这些里份都是业主自建的.而不是"汉口市政府新建的";其次,汉口只有咸安坊,没有咸安里;第三,延庆里位于胜利街与二曜小路交会处,建成于1933 年,是只有l5个门牌号码的小里份,毫无历史人文底蕴.与其介绍它倒不如介绍汉润里,洞庭村或者昌年里.十七,对于《诗词版面?书籍陈列》我有两点想法:l,《汉口丛谈》刊行于1821年,与汉口开埠及武汉城市近代化的历程没有一点关系,可以撤下来.道是以下的十一种书可以陈列:《中外旧约章汇编》,《汉口小志》,《夏 VI县志》,《汉口租界志》,《武汉市志.夕事志》,《武汉市志?对外经济贸易志》,《武汉对外开放志》,《海关十年报告——汉口江汉关 (1882——1931)》,《武汉海关志》,《江汉关史话》,罗汉的《汉口竹枝词》.2,从罗汉的《汉口竹枝词》选用的八首诗,其中的《京班戏园》应该删去,因为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不是从外国进口的.另外,该书中至少还有三十几首诗,反映了汉口开埠后出现的新事物,不妨选用,当然最好能配上照片或图画. (作者单位:武汉图书馆)一6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