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商务理论基础
完全竞争 3. 规模报酬递增:国际贸易基础 4. 两方面因素 :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
经济效益
第二部分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特定优势理论)
1.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首先提出的 2. 核心内容: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 3. 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 : ➢ 众多买者和卖者 ➢ 商品均是同质 ➢ 各种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 ➢ 市场信息畅通
全球调配式 经营阶段
(三)巴尔马特的四阶段论
国内指向阶段 当地化阶段
区域指向阶段 一体化阶段
(四)安索夫的三阶段论国外 代理 销售规大,贸 易壁垒出现出口阶段
国际阶段
就地生产 就地销售
跨国经营阶段
全球一 体化经 营战略
二、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
• 主要代表人:瑞典学者约翰森和麦特森 • 产业:众多从事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活动的企业组成,即构成企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 成熟产品阶段(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 熟的阶段)
(1)生产技术成熟、大批量生产 (2)国外需求强劲 (3)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生产成本 (4)生产工艺和方法扩散到国外,研发的重要
性下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逐渐转向资本密集 型。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 成熟产品阶段(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 熟的阶段)
3. 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财富应该是公 民所能获得的商品和服务
二、绝对优势理论
主要观点: ➢ 各国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 ➢ 分工与绝对优势 ➢ 自由贸易有效
三、比较优势理论
• 葡萄牙和英国生产1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
•
单位:工时
酒
毛呢
葡萄牙
80
90
英国
120
100
三、比较优势理论
当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 的地位,而另一个国家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 只要绝对有利的程度和绝对不利的程度不同, 两国就可以分工,前者专门生产最有利的产品, 后者专门生产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即“两优 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 际分工,双方都能从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 外向国际化:出口、对外技术转让、成立国外合营公 司或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
三、企业国际化四要素理论
主要代表人:丹麦学者托宾·佩德森和本特·彼得森 企业国际成长的逐渐发展过程:由企业内部资源因素和
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 内部因素:市场知识和生产要素数量 • 外部因素:市场规模和市场竞争结构
四、企业国际化内外向联系理论
➢ 内向国际化:进口、技术引进、成立国内合营公司或 成为跨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
三、内部化理论(通论和一般理论)
内部化:把市场建立在企业内部的过程 1. 出发点是市场不完全,认为市场不完全不仅在
最终产品市场上存在竞争,也在中间产品市场 上也同样存在. 2. 中间产品 3.中间产品由于市场不完全,存在定价困难,从而 使交易成本增加 4.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辟内部市场, 以降低成本. 5.有效地防止技术扩散,保护企业的知识财富
跨国经营阶段 全球战略,统一管理,母、子公司的关系从松散 型向紧密型过渡。
超国际阶段 经营范围遍及全球,组织形态发生某些根本性变 化:无国别约束,在国际机构注册。 这是最高形态,当今企业不存在。
(二)小林规威的五阶段论
以母公司 为中心的 经营阶段
当地经 营阶段
区域联 系经营 阶段
全球 经营 阶段
第三部分 企业国际化理论
一、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理论
(一)罗宾逊的六阶段论
✓ 国内阶段 ✓ 出口阶段 ✓ 国际经营阶段 ✓ 多国阶段 ✓ 跨国经营阶段 ✓ 超国际阶段
国内阶段
经营重点国内市场 ,当国内原料市场紧缺价贵 ; 国外市场原料充分且价廉,出口部分产品换取国 外原料,解决企业生产问题。
企业涉及国际市场,不是为了国际化经营,而是 为保证国内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及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章 国际商务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学说 1. 产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欧洲 2. 货币是财富的惟一表现形式和国家富
强的象征 3. 对外贸易被认为是财富的源泉 4. 政府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
二、绝对优势理论
1. 1776年亚当·斯密 《国富论》批判重 商主义
2. 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被认为是自由 贸易理论的先驱
决定的 要素的相对供给:要素禀赋 生产和出口比较优势产品 ;进口比较劣势产品
五、新贸易理论
(一)人力资本说——一种新的分工要素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人力资本在产品的比较优势中起重要作用 ➢初级产品需要较少、程度较低的人力资本 ➢高技术行业则需要较多和高级的人力资本
五、新贸易理论
(二)需求相似说——来自需求的解释 1. 1961年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林德 2. 厂商总是先服务于本国市场,在国内建
发达国家(创新国家) 次发达国家 欠发达国家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新产品阶段(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 ✓ 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本国市场 ✓ 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 ✓ 生产技术不稳定、产量低、成本高、国内生产 ✓ 技术工艺垄断,在国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 通过出口满足次发达国家偶尔有少量需求
(5)进口国企业开始仿制生产 ,为保护新成 长的幼稚企业,开始实施进口壁垒,限制发达 国家产品输入
(6)发达国家开始到次发达国家投资建立海外 子公司,直接在当地生产销售,以降低生产成 本、冲破市场壁垒,占领当地市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 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及其生产技术 的定型化阶段)
产品和生产达到了完全标准化 价格竞争 生产工艺转移和转让 发达国家变成进口国 欠发达国家变为出口国
立起生产规模,形成国际竞争能力,当 国内市场饱和后才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
3. 两国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取决于双方需求 偏好相似的程度,而需求又是由人均收 入也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五、新贸易理论
(三)规模经济理论——来自供给的解释 1. 197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
曼 2. 基于两个基本假设:规模收益递增和不
三、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 论
强调国际分工的依据是比较优势
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四、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初伊利·赫克歇尔和伯利蒂·俄林 两大理论基石: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 商品价格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 要素的相对供给不同决定的要素相对价格不同所
一、垄断优势理论(特定优势理论)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 商品市场不完全 • 要素市场不完全 • 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 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三个阶段: ➢ 新产品阶段 ➢ 成熟产品阶段 ➢ 标准化产品阶段
世界各国分为三种类型 :
业的关系网络 • 企业网络关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积累决
定了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 • 该理论核心:单个厂商的生存依赖于其他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企
业通过其在网络中的地位来得到这些外部资源。 • 企业群体在特定产业内从事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活动构成了彼此
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企业国际化正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逐步建立、 发展和完善网络关系的过程,企业国际的程度又决定了其在国际 市场网络中的地位。
三、内部化理论(通论和一般理论)
影响中间产品内部化的主要因素: ➢行业因素 ➢区位因素 ➢国别因素 ➢企业因素
四、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核心: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 势、区位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所有权特定优势:又称垄断优势 ➢ 资产优势(有形/无形) ➢ 交易性所有权优势 2. 内部化优势 3. 区位优势
出口阶段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且饱和,企业开始开发国际市 场,以争取更多市场份额,此时,设立专门开发 国际市场的部门,统一管理产品的出口事宜。
国际经营阶段
出口规模扩大,企业转向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 建立子公司。增设海外事业部,专门负责海外直 接投资业务。
多国阶段
在多个国家建立子公司和分公司,全球性调配资 源,设立全球性产品结构或地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