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经六十四卦卦图

易经六十四卦卦图

易经六十四卦卦图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地水师水地比
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风天小畜天泽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谦雷地豫
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泽雷随山风蛊地泽临风地观火雷噬嗑山火贲山地剥地雷复
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天雷无妄山天大畜山雷颐泽风大过坎为水离为火泽山咸风雷恒
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第三十六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天山遯雷天大壮火地晋地火明夷风火家人火泽睽水山蹇雷水解
第四十一第四十二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山泽损风雷益泽天夬天风姤泽地萃地风升泽水困水风井
第四十九第五十第五十一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第五十六泽火革火风鼎震为雷艮为山风山渐雷泽归妹雷火丰火山旅
第五十七第五十八第五十九第六十第六十一第六十二第六十三第六十四巽为风兑为泽风水涣水泽节风泽中孚雷山小过水火既济火水未济
八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六十四卦读音(方便大家读写结合)
1.乾卦:读qián 2.坤卦:读kūn 3.屯卦:读zhūn 4.蒙卦:读méng 5.需卦:读xū 6.讼卦:读sòng 7.师卦:读shī 8.比卦:读bì
9.小畜卦:读xiao xù 10.履卦:读lǚ 11.泰卦:读tài 12.否卦:读pǐ13.同人卦:读tóng rén 14.大有卦:读dà yōu 15.谦卦:读qiān 16.豫卦:读yǜ
17.随卦:读suí 18.蛊卦:读gǔ 19.临卦:读lín 20.观卦:读guān 21.噬嗑卦:读shì hé 22.贲卦:读bì 23.剥卦:读bō 24.复卦:读fù25.无妄卦:读wú wàng 26.大畜卦:读dà xù 27.颐卦:读yí 28.大过卦:读dà guò
29.坎卦:读kǎn 30.离卦:读lí 31.咸卦:读xián 32.恒卦:读héng 33.遁卦:读dùn 34.大壮卦:读dà zhuàng 35.晋卦:读jìn 36.明夷卦:读míng yí
37.家人卦:读jiā rén 38.睽卦:读kuí 39.蹇卦:读jiǎn 40.解卦:读xiè41.损卦:读sǔn 42.益卦:读yì 43.夬卦:读guài 44.姤卦:读gòu 45.萃卦:读cuì 46.升卦:读shēng 47.困卦:读kùn 48.井卦:读jǐng 49.革卦:读gé 50.鼎卦:读dǐng 51.震卦:读zhèn 52.艮卦:读gèn
53.渐卦:读jiàn 54.归妹卦:读guī mèi 55.丰卦:读fēng 56.旅卦:读lǚ 57.巽卦:读xùn 58.兑卦:读duì 59.涣卦:读huàn 60.节卦:读jié61.中孚卦:读zhōng fú 62.小过卦:读xiǎo guò
63.既济卦:读jì jì 64.未济卦:读wèi jì
太极
易经符号─形象化的潜意识代表
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图案,图案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像两条黑白鱼的符号,旁边有八个由三画组成的「八卦」。

又或者从玄奇世界的标志里看到。

其实这个由「黑白鱼」〈太极〉及「八卦」组成的图案,正好包含了易经的中心思想和原理。

当中那个「黑白鱼」〈太极〉,就是代表著「阴阳」这一概念的图象化说明。

黑白鱼代表阴阳两种既「相反」又「相生」的概念。

易经对自然万物发展规律的总结。

如果你从图案去看,它就好像由两个勾玉的东西组成,它的一端是圆圆的头,尾部逐渐变小,几乎消失,可在相对
另一条「鱼」处,即是圆头的中央,却有一颗小小的「鱼眼」。

整个图案就是由这一黑一白构成。

黑白鱼图案看阴阳与循环
黑白鱼就是代表了自然界万物,开始的时候,都是由小而渐大,由弱变强的,可是当发展至「最大」时,它内部就会有漏洞,会萌生出一种与之相反的、非常细小的「相反」力量。

因为这个「最大」再无发展空间,由它衍生出来的微小「相反」力量就有空间成长,直至它又变成「最大」为止。

如此,一种强与弱的关系就形成,易经相信强弱是相对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而已,同时会以这种方式循环交替。

盈有损而谦受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空杯子,它是「空」的「最大」,产生了漏洞,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盛水。

当水进入杯子,这个漏洞就开始被堵塞,可算是「满」的「最小」,杯中的水位是慢慢上升的,这样「空」与「满」两种力量的就发生交替,当水位接近杯口,就表示「满」将到达「最大」的境界,当整个杯子都被水注「满」了,当中再没有「空」间,水就流到相对杯子的其他「空」间─杯外─继续发展。

而这正是易经的中心思想─「阴〈弱势〉阳〈强势〉相对,交替循环」。

——在佛教中,叫“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就是用上面的杯中注水,“始空,入注,至满,又注,则溢”的过程。

此乃阴阳之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