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三国演义》精选习题10道1、【2019·湖南湘西卷】名著阅读。
(3分)“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这段文字节选自《_ __》,该作品的作者是_ _,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答案】 (1). 三国演义 (2). 罗贯中 (3). 刘备【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三国演义》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结合“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及“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等描写,可以判断这是写刘备的,刘备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点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2、(2019·北京中考模拟)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家李鹏飞教授对青少年朋友说:“读《三国演义》,不能只看故事。
”结合阅读体验,举一例谈谈你在名著的故事之外还读出了什么。
(不超过100字)(8分)【答案】示例:《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
《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
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
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
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
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解析】考查名著阅读。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它的思想成就与艺术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
“读《三国演义》,不能只看故事”,这句话是说要读出说名著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确立一个探究的方向,论述一个明确的观点。
如《三国演义》是中国权术的大全,机谋、权谋、阴谋的集大成者,是指它展示了中国权术的各种形态。
全书所呈现的政治、军事、外交、人际等领域,全都凸显一个“诡”字,所有的权术全是诡术。
它的忠奸邪正,以刘蜀为忠正,以曹魏为奸邪,这道统观是外加上去的。
无论忠奸,都奉权诈为宗,无论邪正,都是奸狡的豪雄。
其中所写的种种得意权谋,多数不见于正史,如桃园结义、貂蝉美人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孔明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刘备掷子、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等。
作者所注重的恰恰是权诈阴谋一类。
作者要把现实人生中种种权谋机变之道做一个集中的展示,以为后学效法之用。
3、(2019·浙江中考模拟)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你赞同鲁迅对哪个人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说明理由。
(6分)【答案】示例:我赞同鲁迅对刘备的评价。
罗贯中基于“拥刘反曹”正统立场,想要显出刘备的忠厚仁慈,但却过犹不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
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给刘备时,刘备居然将孩子往地下一掷,说为了阿斗不值得折损一员大将,借此以显对部属的厚道仁爱,但却给人以虚伪的感觉。
【解析】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赞同哪一个出师都可以。
要结合相关情节分析。
如,我赞同鲁迅对诸葛亮的评价。
小说中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可谓智慧超群,但是纵观全书诸葛亮却给人近乎神妖的感觉。
比如赤壁之战时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4、(2019·浙江中考模拟)阅读《三国演义》片段,完成题目。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
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
”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
比及号令到来,毛价、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
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
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曹操懊悔不已。
(1)著名成语________ ____(填四字)就出自这一故事。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成语故事,如乐不思蜀、舌战群儒、望梅止渴等,请从上面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概述相应故事情节。
(4分)【答案】草船借箭乐不思蜀:蜀国被灭,刘禅投降,司马昭试探其心,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
舌战群儒:诸葛亮联吴抗曹,遭到东吴谋士责难,他一一反驳,谋士哑口无言。
望梅止渴:曹操带兵打仗,士兵口干难耐,曹操说前有梅林,士兵顿时口舌生津。
【解析】考查名著阅读。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此题考查的是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学常识。
一问,考查从《三国演义》中提取成语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文章,不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提炼成语与名言的宝库。
这要看学生平时对《三国演义》的词语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
如“三顾茅庐”“虎入羊群”等。
二问,要求从“乐不思蜀、舌战群儒、望梅止渴”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概述相应故事情节。
这是考查对成语故事的积累能力。
如“舌战群儒”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
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
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2)司马徽曾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句中的“伏龙”是指诸葛亮,“风雏”是指______ ______。
上一片段表明诸葛亮是一个_______ ____________的人。
(2分)【答案】庞统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解析】“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中的“风雏”是指庞统。
选文“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
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是写草船借箭的故事,充分表明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军事才能。
(3)不单诸葛亮善于“借”,曹操也是这方面的高手。
清代文学评论家毛纶、毛宗岗父子这样评价:曹操一生,也是无所不用其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
请根据你对《三国演义》的阅读,举一个例子来印证曹操的“借”谋。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 _____【答案】如:借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借杨修之头,稳定军心;借发代首,以严军纪;借梦中杀人,保自身安全等。
【解析】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积累。
题干要求根据你对《三国演义》的阅读,举一个例子来印证曹操的“借”谋。
如王垕身份是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
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不足,让王垕以小斛充当,引发士卒嗟怨,曹操于是杀了王垕当替罪羊。
5、(2019·湖南初三期末)名著阅读:(3分)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是仁义的化身,请在《三国演义》中选取你熟悉的一个故事情节,并试着分析这个情节是怎样刻画刘备的仁义的形象的?【答案】简述熟悉的故事情节,并分析。
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即可。
答案不唯一。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是仁义的化身:樊城一役,刘备携民渡江,彰显其仁义之心,不忍心弃百姓而独自逃生;长坂坡之战,刘备将赵云拼死救回的少主刘禅掷于地上,恨到:为此子几欲损我大将;关羽被吕蒙所败,擒后杀之,张飞被范疆、张达所刺杀,献首于吴国,二人之死皆与吴国有关,刘备不顾诸葛丞相三番两次的劝阻,执意伐吴,终火烧连营七百里,惨败于白帝城。
以上三点都说明刘备是一个极其仁慈、义气的君主。
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注意表达清晰、完整。
6、(2019·四川初三期末)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_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一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3分)成语:___________ 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答案】赤壁之战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诸葛亮)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刘备立军令状,三天备十万支箭)等【解析】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三国演义》时,识记重要重点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
结合“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可知,这是“火烧赤壁”的情节。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很多,写出一个即可。
如:舌战群儒:(诸葛亮)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7、名著阅读。
(2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