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病人的护理
死亡2-4h以后,出现在尸体最低部位的暗红色斑 块或条纹。
• 尸僵
死亡后1~3h开始出现,4~6h扩展至全身, 12~16h发展至高峰,24h以后开始缓解。
• 尸体腐败
死亡24h后出现,表现为尸臭、尸绿等
三、安乐死
• 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 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 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 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 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是死亡过程的开始 阶段。 • 这时各系统的功能严重紊乱,中枢神经系 统脑干以上部位的功能丧失或处于深度的 抑制状态。 • 此期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病人生命尚处于 可逆阶段,若得到及时 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可复 苏。反之,则进入临床死 亡期
(二)临床死亡期
• 此期的主要指征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 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 • 此期一般持续 5-6min ,但在低温下,可延 长达1h或更长
一、临终关怀
从生理学角度关心人(而不是单纯关心“病”),减轻病人 精神和肌体上的痛苦使其在有限的日子里过得舒适和有意 义,提高晚期病人的生命质量 从心理学角度缓和和解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使其 从容地死去 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 从生命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体会在濒死 之际受到了社会和亲人的关注。 临终关怀学,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 学模式的特色,是人们对生命价值认识加深的重要体现 。
一、临终关怀
服务对象: ⑴ 目前医学条件下尚无救治希望的临终病人 目的:缓解临终病人极端的身心痛苦;维护 病人的生活尊严;增强人们对临终生理、 心理状态的积极适应能力;帮助临终者安 宁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⑵ 临终者家属 目的: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生理、心理慰 藉和支持
一、临终关怀
研究内容:临终病人的生理、病理及心理发展规律 如何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 分支学科:临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 临终关怀伦理学、临终关怀社会学、临终关怀管 理学 临终关怀所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临终关怀学 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的特色。
不,这不可能!一定是搞错了!
否认期护理
• 护士应尊重其反应,不要急于揭穿其防御 心理,也不要欺骗患者。 • 采取理解、同情的态度,认真倾听其感受, 坦诚温和地回答患者的询问。
愤怒期表现
• 在被证实诊断无误后,患者情感上难以接 受现实,痛苦、怨恨嫉妒、无助等心理交 织在一起,“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患 者往往将愤怒的情绪向医务 • 人员、家属、朋友等发泄, • 以弥补内心的不平
一、临终关怀
2.临终关怀:是有组织地向临终病人及其家 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生理、心理、 社会等方面,主要是为临终病人缓解痛苦, 使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提高生 存质量,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 使病人在临终时能 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 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一、临终关怀
3.临终关怀理念 (1)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关怀为主的 照护 (2)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 的生命质量 (3)尊重临终病人的尊严和权力
协议期
4.忧郁期(depression)
5.接受期(acceptance)
忧郁期
接受期
否认期表现
• 患者当得知自己病重即将面临死亡,其心理反应 是“不,这不会是我”或“不可能”。 • 患者可能会采取复查、转院等方式试图证实诊断 是错误的。 • 这些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否认是为了暂时逃避 现实的压力,它可减少不良信息对病人的刺激 。
协议期护理
• 护士应鼓励患者说出 内心的感受,积极引 导,减轻压力。 • 主动关心患者,加强 护理,使患者更好地 配合治疗,以减轻痛 苦。
忧郁期表现
• 当患者发现身体状 况日益恶化,协商 无法阻止死亡来临, 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 出现悲伤、退缩、 沉默、哭泣、甚至 自杀等反应。
忧郁期护理
• 护士应允许患者忧 伤、哭泣来宣泄情 感。 • 给予患者精神支持, 尽量满足合理要求, 允许家属陪伴身旁。 • 应注意安全,预防 自杀倾向
二、临终关怀的原则
2.全方位的照护的原则
包括:对临终病人生理、 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 照护与关心; 为病人及家属提供24h全 天候服务; 既照顾病人,又关心病人 的家属; 既为病人生前提供服务; 又为病人死后提供丧葬服 务等。
二、临终关怀的原则
3.人道主义原则
对临终病人提供更多的爱心、同情与理解 尊重他们做人的权利与尊严 尽可能了解及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控制病人的 疼痛及其他临终症状, 尽可能地使病人处于舒适的 状态。
接受期表现
• 这是临终的最后阶段,患者认为自己已经尽 力,完成了人生的路程,表现出平静、安详, 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有的进入嗜 睡状态
接受期护理
• 护士应尊重患者,给予一个安静、舒适的 环境,减少外界干扰。 • 继续保持对患者的 • 关心、支持,加强 • 生活护理,让其安 • 详、平静地离开人间
护理措施
• • • • • • • 满足家属照顾患者的需要; 鼓励家属与患者在一起表达情感; 倾听患者家属的感觉; 向家属介绍患者情况; 指导家属对患者的生活照料; 满足家属本身的生理需求, 尽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
六、死亡后的护理
• 患者死亡后的护理包括尸体护理和对死者家属的护 理。 • 良好的尸体护理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家属心 灵上的安慰。 • 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护理职业道德。
美9岁白血病 女孩与7岁病 友举行“临 终婚礼”
英8岁男孩举行临终婚礼 婚礼次日含笑离去
哈尔滨12岁的 女童文文确诊肺 癌晚期,接受宁 养院的临终关怀
二、临终关怀的原则
1.以舒缓疗护为主的原则
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命时间为主.而以对病人的全面 照护为主, 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维护 病人临终时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
二、临终关怀的原则
4.适度治疗原则
宗旨: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主,而主要是为 了解除或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临终病人临终阶 段的生命质量。
三、临终关怀的发展
西方现代临终关怀的建立
1967年,桑 得斯博士在英 国创办了世界 上第一所“圣 克里斯托弗临 终关怀院”, 标志着现代临 终关怀的建立
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及现状
脑死亡(brain death)
• 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脑 干的不可逆死亡。 脑死亡标准为: 1.对刺激无感受性及反应性; 2.无运动、无呼吸; 3.无反射; 4.脑电波平直。
二、死亡过程的分期
分期
濒死期 临床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期
1.尸冷
2.尸斑 3.尸僵 4.尸体腐败
(一)濒死期
愤怒期护理
• 护士要理解患者发怒是源于害怕和无 助,而不是针对护士本身。 • 应为患者提供宣泄内心不快的机会, 给患者宽容、关爱和理解,尽量满足 合理需要 • 但应预防意外 • 事件的发生
协议期表现
• 患者承认已存在的事实,但祈求奇迹发生。 • 为了延长生命,有些患者许愿或做善事, 希望能扭转死亡的命运。 • 此期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能配合 治疗
1.1988年7月,中国第一个研究临终关怀的专门研 究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 2.同年10月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上海南汇护 理院诞生
3.1992年北京市松
堂医院正式成立
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及现状
4.1998 年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汕头大 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宁养院,开始了国内 宁养医疗服务。从2001 年开始,李先生每年又捐 资 2 000 万元于国内20 家重点医院开展宁养医疗 服务。 5.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超过120家
尸体护理
• 目的: 1.维持良好的尸体外观,易于识别。 2.使家属得到安慰
准备用物
尸体识别卡2张、衣裤一套、绷带、不脱脂棉球、 止血钳、剪刀、松节油、棉签、梳子 擦洗用具、屏风 有伤口者备换药敷料,必要时备隔离衣、手套等
• 填写尸体识别卡2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屏风遮挡 ,维护死者隐私,避免影响病 友情绪 。 • 劝慰家属暂离病房 。 • 撤去一切治疗用物 (如输液管,氧气管, 导尿管等)。 • 放平床头支架,使尸体仰卧,头下垫一软枕 (防止面部瘀血、变色),脱去衣裤,留一 大单遮盖 • 洗脸,有义齿者代为装上,避免脸型改变 • 闭合口眼,若眼睑不能闭合,可用毛巾湿敷 或于上眼睑下垫少量棉花,口不能闭合可轻 揉下颌或用四头带托住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临终关怀护理
基础护理教研室 王小霞
学习目标:
1.了解安乐死、临终关怀的概念、发展、组 织形式及理念 2.熟悉濒死、死亡的概念及死亡过程分期、 尸体护理的目的及操作程序、丧亲者的心 理反应及护理 3.掌握临终病人生理反应、心理变化及护理 措施
第一节 死亡教育
• 用棉球填塞口、鼻、耳、肛门、阴道等孔道 , 可防止体液外溢,但棉花勿外露 • 擦净全身,梳理头 • 用松节油擦净胶布痕迹,有伤口者更换敷料, 有引流管者应拔出后缝合伤口或用蝶形胶布封 闭并包扎 • 穿上衣裤,撤去大单,将一张尸体识别卡系在 尸体右手腕部 • 移尸体于平车上,盖上大单,将另一张尸体识 别卡交于太平间工作人员 • 由太平间工作人员将尸体送往太平间,置于停 尸屉内,将第2张尸体鉴别卡系在尸屉外面,便 于识别尸体
安乐死
• 合法安乐死第一人 • 2003年11月30日 托莱尔母亲
安乐死
• 中国“犹抱琵琶半遮面” • 1986年 陕西汉中首例安乐死案件
第二节 临终关怀 第二节 临终关怀
一、临终关怀
1.临终:是临近死亡的阶段。指现代医学不
能彻底医治的疾病,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持 性(支持性)治疗,仍不能好转,病情逐 渐恶化,医生认为是无效治疗时至病人临 床死亡的时间为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