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2009年10月15日广东科技创新之光闪耀南粤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2009年10月15日广东科技创新之光闪耀南粤

82(总2857)科学技术部办公厅2009年10月15日广东:科技创新之光闪耀南粤——各地科技60年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五一、环境建设促科技发展1. 政策环境建设。

1965年,广东省发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把科学技术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这是广东省最早关于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政策。

80年代,广东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调整和整顿广东省科研机构的意见》、《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实施办法》、《广东省技术市场管理规定》、《关于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广东省放宽科技人员政策实施办法》、《广东省民办科研机构管理规定》等。

90年代以来,为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广东省先后颁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等综合性政策,制定并通过了《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广东省1促进科技进步条例》、《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等科技法规以及《关于加快广东省科技队伍建设步伐问题的决定》、《广东省科研机构改革试点方案》等激发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创新活力的政策。

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如《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实施办法》、《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

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省颁布实施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把构建“创新型广东”、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创新大省的转变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取向。

同时,积极开创省部共建创新型广东新格局,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新要求。

2. 科技体制改革。

1980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调整和整顿广东省科研机构的意见》,针对科研机构存在的机构设臵和布局不合理等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和整顿科研机构的若干条要求,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截至2000年,全省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有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初步做到改养人为办事。

全省69个省属科研机构重新分类和定位:39个技术开发类型科研机构、18个咨询服务类型科研机构、9个为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的公益类型科研机构、3个不列入科学研究序列的公证性技术机构,其中57个省属转制科研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

2004年颁发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明确规定,技术开发类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咨询服务类型科研机构由科研事业型向科技经营型或中介服务型转制。

3. 科研条件与环境建设绽放奇葩。

到2009年9月,广东共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08家,主要分布于全省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医药卫生、生物技术、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2省级公共实验室18家。

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公共实验室成为广东科技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成为聚集、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础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

至2007年,广东全省工程技术中心已达291家,有效地促进了华为、格力、美的、TCL等大型知名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广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方面,重点建设了六大子平台,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5年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累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6万多项,实现经济效益超1500亿元。

二、主要科技成就与创新举措1. 科技产出名列前茅。

截至2008年底,广东省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631816件和371447件,有效专利数量177144件,均居全国第一位。

2008年,广东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03883件和62031件。

专利授权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2008年,广东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3120件,占全国PCT国际专利申请总量的53%,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

2. 高新技术独领风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广东吹响大发展的号角,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依靠科技推动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成为这一时期广东科技同经济结合的新的关键点。

1985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科技工业园区,至2003年,广东共建立国家级高新区6个(占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1/9强),省级高新区10个,成为全国高新区最多的省份,形成了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家用电器业迅速崛起,成为广东强劲的新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通讯设备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全省高新技术3产品产值从1991年的81.76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8548.16亿元,增长100多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1年的24.14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5040亿元,突破了5000亿元大关。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下,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仍比上年增长19.0%,达到22677.27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486.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占全省出口额的36.8%,出口额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3. 自主创新战略取得重大成绩。

2005年,广东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创新成为“科教兴粤”战略在新时期的主旋律,并于2007年发布实施了《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广东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2005年9月,广东省政府与教育部联合签署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并得到科技部的大力支持,由此,“两部一省”开始联合推进产学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6—2008年三年间,全国2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其中国家重点建设高校86所)的10000余名专家学者(其中省外专家学者5000多名)与广东7000多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6000多个,实现产值7000多亿元,新增利税近千亿元;已组建24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从全国100多所重点建设大学和科研院所选派了1244名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进驻广东1000多家科技型企业开展工作。

省部产学研合作有效地推动高校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了企业和高校的双赢。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08年度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居全国第二,科技进步对经4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4. 联合基金促科技发展。

2006年,广东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签订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设立自然科学联合基金的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出资设立自然科学联合基金(以下简称“联合基金”),每年共5000万元,其中广东省政府每年出资35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每年出资1500万元。

项目主要围绕广东未来战略发展的农业、人口与健康、环境与资源、能源、电子信息与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截止到2008年,联合基金项目共受理项目申请1274项,共批准69项。

5. 省院全面战略合作,共建我国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2009年1月22日,广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对广东未来5—10年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究将集中在海洋开发和造船、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五个方面。

省院合作在半年时间里,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举办了5场大型专题对接活动,近100多名中科院的专家深入广东企业调研,30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重离子治癌”、“纳米绿色打印技术”、“云计算”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纷至沓来。

省院合作为建设创新型广东提供强大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撑。

6. 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

专业镇是集群经济在广东的基本形式。

20世纪90年代末,广东专业镇经济面临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核心竞争力较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等突出问题,制约其更进一步的发展。

2000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开展专业镇技术进步试点工作”,并制定了引导专业镇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平台,以技术创新推动专业镇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法规。

截至2008年,广东共批准认定277个省级专业镇,基本覆盖了全省各类特色产业,GDP总额5达10526.1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24.49%,特色产业产值达9777.68亿元。

7. 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科技让信息走进千村万户。

2003年,广东省科技厅牵头联合团省委等10个省直部门,启动实施了“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以下简称“直通车工程”)。

直通车工程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营+队伍服务”的模式,创建了基于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多元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通过信息采集、处理、积累、推送,使信息服务直通农户。

几年间,直通车工程建设覆盖全省2万多个行政村,先后开通了农业科技、物价、农贸、文化、水产、健康、党建等10多趟信息直通车“专列”,惠及农民3000多万。

截至2008年底,直通车工程已建立有1000多万条信息的数据库群,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12400多个,发展直通车工程信息员12000多名。

直通车工程突破了“三农”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成为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家最得力的“技术专家”、最可靠的“市场顾问”和最贴心的“致富红娘”。

编辑部:(010)58881861 责任编辑:曹军邮箱:info@网址:/cbw/zl/index.htm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