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第三节古书的标点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

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

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

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

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

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

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

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

例如: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

相与夫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但是第二句就讲不通了。

原来,“相与”两字是上一个句子的“脚”,给安到第二个句子的“头”上来了。

“相与”的“相”,就是贾谊《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的“相”,是表示单方面的动作的。

“与”是“给予”,“相与”等于说“给你”,标点者对于“相与”的意义不清楚,所以误把它和下一句连在一起,使得下一句讲不通了。

子厚前时少年。

勇于为人。

不自贵重。

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这句话正确的标点应是“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顾藉”是“爱惜”的意思。

韩愈这几句话是含蓄地批评柳宗元年轻时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认为柳宗元这样做是不爱惜自己的名誉。

标点者没有弄清“顾藉”的词义,把它连到下一句去了,结果使下一句无法讲通。

类似这样的标点错误,其实是不难避免的。

因为象“相与夫街谈巷说”、“顾藉自谓功业可立就”之类的句子,显而易见是讲不通的。

哪里讲不通,哪里就可能有标点错误。

“顾藉”和“自谓功业可立就”连在一起怎么讲?恐怕标点者自己就不清楚。

这就不妨去查查有关的工具书。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就有“顾藉”条:“顾藉,犹言顾惜或照顾也。

”弄懂了“顾藉”的意思,就可以把错误的标点改正过来。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所谓符合情理,是指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合,还要与上下文的情理相合。

否则,标点就有问题。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句子点破了,有时似乎讲得通,但是与情理不合。

二是没有把句子点破,但对句子间得关系理解不正确,因而标点不对,也与情理不合。

先讲第一种情况。

例如:徐羡之起自布衣,……沈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

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当世倍以此推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这样的标点,就每一句话孤立地看,都能讲通。

但仔细一想,就会觉得两句话有问题:一,“颇工弈棋观戏”。

我们可以说某人善于下棋,但不说某人善于“观戏”。

二,前面说“颇工弈棋观戏”,后面又说“常若未解”,前后矛盾,而且中间也没有转折。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标点不正确,把句子点破了。

正确的标点是“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

两句意思是说;他下棋下得很好,但在看别人下棋时,却好象一点不懂的样子。

这正是他“忧喜不见于色”的具体表现。

这样标点,就符合情理了。

从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掌握古汉语的词汇,对正确地标点古书有很重要的意义。

象“相与”、“顾藉”、“称贽”、“观戏”这些词或词组,如果不了解它们的意义,标点就必然出错。

把不该断开的句子断开了,是标点的错误;把应该断开的句子合成一句,也是标点的错误。

下面就是该断而不断的错误,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泉府”是管理钱的政府机构,下面说的是泉府的职责。

粗看起来,“收不售与欲得”似乎很好讲,“收”的是“不售”和“欲得”两者。

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这样标点出来的句子不符合情理。

这几句是讲“泉府之官”在买卖方面起调节作用。

“收不售”,把市场上卖不出去的东西收购过来,这是合乎情理的。

但如果是连“欲得”(想要得到的东西)也收购进来,就不符合情理了。

参考《汉书》颜师古的注,可以知道“与”在这里不是连词,而是动词,“给予”的意思。

“收”和“与”是一对反义词。

应该点成“收不售,与欲得”。

意思是卖不出去的东西,泉府收购进来,如果有人想要,官府就卖给他。

这样就合乎情理了。

(三)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有的标点错误,是因为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不了解,例如: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侨”指公孙侨,即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着名的政治家。

孔颖达在这句话下面作疏时说:“服虔断‘字小之难’以下为义,解云:‘字,养也。

言事大国易,养小国难。

’”意思是服虔认为应该把“非不能事大”和“字小之难”看作两句。

上面的标点,就是按服虔的意见断的句。

孔颖达不同意这种断句,他批评服虔说:“然则郑人岂忧养小国乎?尚未能离经辨句,复何须注述大典。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服虔这样断句,就成了子产认为事大国易,养小国难,但事实上郑国并不是担心不能养小国。

(按:《左传·昭公十六年》载:晋国的大臣韩宣子向郑国要一个玉环,郑国有的臣子认为晋是大国,不能得罪,不如给他算了。

子产不同意,说了这一段话。

从文意看,子产的意思不是说事大国易,养小国难,而是认为事大字小都不难,担心的是不能按礼节来定国的地位。

)而且说,服虔连断句都断错了,怎么还谈得上给《左传》作注!这两种意见哪一种对呢?孔颖达的意见是对的,从语法上看,“字小之难”不能成句。

特别把前后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无礼以定其位之患”是宾语前置的格式,“患”是动词,“无礼以定其位”是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

而“不能事大字小之难”的结构也是一样,“难”是动词,“不能事大字小”是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

照服虔的断句,是把一个前置宾语拆成了两截,所以是错误的。

下面是因为不懂音韵而造成的标点错误: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

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

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

”(《汉书·高五王传》)赵王友是刘邦的儿子,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把吕氏家族的一个女子嫁给赵王为妃。

后来这个妃子诬陷赵王,使他被禁闭起来饿死。

这里根据的是颜师古的断句。

颜师古在“何故”后面作注说:“谓不能明白之也。

”在“自贼”后面又作注说:“悔不早弃赵国,而快意自杀于田野之中。

”这就表明,他认为“何故”下面应该断句,“弃国”与“自快中野”应该连读。

他大概认为“故”和“恶”、‘寤’押韵,其实不是。

正确的断句应是“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

”“国”与下文“直”、“贼”押韵(在上古都是职部)。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是蒯通(汉初时的一个谋士)在劝韩信反叛刘邦时说的话。

意思让韩信当机立断,不要错过时机。

上面的标点当然可以讲得通,但这样的标点没有考虑到音韵方面的问题。

正确的标点应是“时乎时,不再来。

”“时”和“来”上古同属之部,是押韵的。

这样标点就能使蒯通劝说韩信时的神情跃然纸上。

第七节古书的标点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读书的时候,要自己边读边断。

古人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的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句读。

一句话完了,就在字的旁边加一个园圈,为句:一句话没完,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古人十分重视句读,把明辨句读作为读懂古书的起点,《礼记学记》中云:“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向也。

”刻书加上句读,从宋代开始,但加句读的书是极少数。

句读两字的出现,在汉代。

汉高诱《淮南子叙》说:自诱之少,从故待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唐代和尚云: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句读的水平,体现了古书的学识水平。

唐代有人说:学识如何观点书。

我国有古文献八万多种,经过整理的仅四千多种,大多数并未加标点。

《说文》:、,(zhu)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二、标点致误的原因1。

词汇方面。

由于不了解词汇意义而造成的。

如:(其年革遁入行都厢吏执入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市)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厢吏执入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

狱有两义:官司和监狱。

这里指案件和官司。

正确的标点: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厢吏执入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

2、语法方面。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唯善,故能举其类。

正确的标点: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古书中,夫与唯常连用。

3.音韵方面钱竹汀宫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双声迭韵,与夷犁、来涛涂、弥明、弥牟、天明、由余、徐姚,皆双声也。

”正确的标点应是:与夷、犁来、涛涂、弥明--。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正确的标点: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古代“时”与“来”同属“之”部。

4.符合情理,能讲得通(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心疾闻上不罪而赏之)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

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上不罪而赏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