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民国防教育的意义

全民国防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中,对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思考,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为提出新的改革创新思路提供参考依据和外部活动,使国防教育的改革成果共享,同时也能扩大高校国防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宣传推广国防教育的改革主张,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深刻领会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为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开展必要的理论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特别是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实践的教师要对过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思考,以促成其在实践的基础上演绎、归纳、推理,使之理论化,并成为学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减少教学工作的盲目性,缩短教学改革质量转化的周期。

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构架起飞跃的平台,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全民国防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顶层设计,形成“整体与模块”间清晰的理论体系将国防教育课程简化为军训,为军训而军训。

可以从整体上将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分为四个模块进行有区别的设计,即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两个基本模块和巩固养成与深化拓展两个发展模块。

在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中,我们对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部分内容主要在于为适应新情况而及时进行调整,而对于巩固养成和深化拓展两个发展模块,是往往被学校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

巩固养成模块是为了将前期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学习的成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

学校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将军事课程学习中一些规章制度应用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养成;还可以定期对于军事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等等,使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生活阶段都能体会到军事课程学习的必要性。

深化拓展模块是对学生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军事课程学习养成的培养,使学生最初的军事课程的学习深化拓展到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上来。

(二)利用资源,依托外部力量共同开展军事课程理论创新在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创新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依托当地部队建立国防教育课程教育基地,共同与部队在实践中完善国防教育课程理论。

国防教育课程学习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善于集体生活。

由于大学生总体氛围比较宽松自由,通过校内培养学生的毅力、自理能力、集体感、团队精神的效果往往效果不是很明显。

充分利用部队资源,安排学生到部队军训,不仅能够让他们学到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尝到如何独立生活,如何融入集体,如何与人合作,学会理解、尊重和信任。

因此,学生在利用部队的资源优势,依靠并积极创造条件配合部队完成军事课程的教学工作,并由部队对学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总体设计进行实践,是提高军事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构建“一—二—三”的理论创新联动机制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及课程实践工作,是一种“学生—学校—承训部队”的线性布局,课程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成果的信息是单向传递,容易赞成各个环节脱节,影响了整体效果。

在当前的环境下完成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应对学生、学校、承训部队几个环节进行合理布局。

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的理论创新联运机制。

“一”是指下一个主体即国防教育课程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在学习中反馈的信息是国防教育课程理论的最好实践总结。

在教学工作中,要把学生摆放在首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课程理论,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的教学手段。

如何以灵活地采用网上模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尽量采用实践教学和专题式的教学方式授课等。

通过这些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实践军事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及时收集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式的信息,为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创新积累经验。

“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形成学生与学校、承训部队与学校两条信息主线,并进行信息反馈,从中找出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学校在完成与国防教育课程主体学生信息交流反馈的同时,更应重视与部队的信息交流,以便收集更全面的实践成果。

“三”是指三维关系即通过对主体与主线的确认后,最终形成学校—部队—学生之间的三维关系,完成一个课程实施与效果反馈的良好结构。

要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三维关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保持各环节之间的信息的畅通,从而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最佳互动模式。

(四)以人为本,完成理论创新与合理实践的和谐发展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制定的课程学习要求与学生实际承受能力不符。

例如,有些学习计划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想要“一步到位”,结果产生学生厌学、畏学的情绪,甚至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发生;还有些学习计划又显得过于宽松,学习完成后学生普遍反映“不知所以”,根本未达到真正的教学要求。

要避免这两种情况,需要学校根据大学军事课程具有要求高、管理严格、时间短等特点,在形成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及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以往军事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个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实现锻炼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目标的学习计划。

当然,在训练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与指导教师创新的积极性。

只有使学生与指导教师真正理解创新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引入奖励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产生兴趣,亲身感受创新的无穷乐趣,才能使创新实践在愉悦、和谐中进行。

总之,我们为了避免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脱节,还应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对计划及时进行调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国防教育。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一切为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出发,重新审视、谋划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建设,使国防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党和政府是历来重视国防教育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六十条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

党的十五大也发出了:“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的号召。

加强对中小学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落实国防法的重要举措。

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树立居安思危、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就会在他们中间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些年,我们国家抓住世界总体趋于和平、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的大好时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埋头苦干,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

但我们的国防意识相对淡漠了,国防教育放松了。

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生长在红旗下,远离炮火和硝烟,生活在幸福甜蜜之中。

殊不知,能有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恰恰是我们祖国拥有强大的国防所致。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机遇和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撞击着每一位青少年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的形成。

一些青少年热衷于追求时尚、追求金钱,而民族自强意识和保家卫国的观念在他们的心中弱化了。

近年来极少数人逃避兵役、不参加民兵训练、不关心国防建设、不愿意报考军事院校等问题,都是国防观念淡化的具体表现。

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这是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必然:(一)、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谁要在国防后备力量上做到未雨绸蓼,那么谁就具备了战略决胜的主动权。

从古希腊对波斯帝国的反击,到西汉对匈奴的战争,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

加强国防和国防观念的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相反,就如法兰西共和国一样,普法战争后,他们念念不忘复仇,不断强化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不断强化国防和国防观念在民众心中的地位,结果在一战爆发后,不仅挡住了德国的进攻,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在凡尔赛条约签定后,放松国防和国防观念的教育,加上国防策略的失误,认为天下太平,敌人已不存在了,于是,歌舞升平,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结果在1941年德国的闪击战面前厉兵秣马的德国军队所消灭,从而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蒙受了不应有的耻辱的失败,教训是何等的深刻啊!重视国防则国存国安,轻视国防则国危国亡,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呼声。

(二)从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环境来看,迫切需要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我国周边国家的政局不是很稳定,从东南亚到南亚以至中亚,它们国内的矛盾有时往往会上升为国家矛盾,到那时,它们的领导人为了摆脱危机,会不择手段的解决问题,甚至会铤而走险进行武力扩张!还有象日本一类的国家,随着经济强国的建立和自己实力的增长,它们不甘心在国际无舞台上当配角,它们会想方设法的进行各种方式的挑衅和扩张(包括武力)。

再加上由于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我国是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资本主义阵营一直对我们虎视耽耽,它们会利用一切机会对我国进行颠覆活动。

我国正处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在经济上,我国存在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成分,这就决定了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差别。

因此,一些城乡役龄青年有时不能自觉自愿地为国防建设尽应尽的义务。

在政治上,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但这种民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一些人还缺乏为国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我国保证国防建设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一些人还不习惯于按照法制的规定履行包括国防在内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占主导地位,但一些人的封建意识、小生产意识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因此一些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和缺乏民族自尊自信,甚至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也会对国防意识产生着消极影响。

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政策的推行,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也将导致一些人丧失应有的警觉性。

缺乏应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些人国家利益淡化,战备观念不强,缺乏保密意识,有的甚至不惜出卖祖国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

因此,结合新特点,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提高全民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自觉性,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加强中小学的国防教育对增强国民爱国主义精神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国防教育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全民性教育,启发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各项国防义务。

国防教育实际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学校,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国防素质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