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臧克家与季羡林的故事

臧克家与季羡林的故事

臧克家与季羡林的故事
臧克家,1905年10月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村;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

二人同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尽管臧克家长季羡林6岁,但两人同为齐鲁同乡,又系中学同学,志同道合,有着真挚醇厚的友谊。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他们一见如故,倾心交谈。

当时给臧克家的印象是,季羡林虽然留学德国10年,但身上毫无洋气,衣着朴素,本真敦厚,言谈举止,依然带着山东人的气质和风度。

这使臧克家油然而生敬意。

一周后,臧克家到了上海,担任《侨声报》副刊主编,居虹口东宝兴路138号报社宿舍。

说来有缘,季羡林亦步尘而至。

他带来了五六大箱书,与臧克家住在一起,或席地而坐,或抵足而眠,一盏“泡子灯”照着两人彻夜长谈。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当时,季羡林
住翠花胡同,此处是北京大学
的宿舍区,臧克家则住笔管胡
同,两人时常互访。

季羡林住
的是两间西房,几架书籍,占
去了屋之大半。

院落廓大,杂
树阴森,古碑数幢。

臧克家每
至此地,不乏荒漠凄冷之感。

季羡林却并不感到寂寞,反而
以为环境悠远清静,正宜读
书。

上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到济南参加人代会,恰遇季羡林在家(此时季羡林已被北京大学聘为东语系主任),乃往访。

季羡林热情地留臧克家在家吃饭。

饭罢,季羡林推心置腹地对臧克家说:“我准备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为党做事,你看我条件行吗?”
臧克家听了很受感动,当即说:“咋不行呢,你多年来工作出色,党和
人民都信任你,你应该写申请书!”
季羡林高兴地点点头,果然按臧克家说的去做了。

粉碎“四人帮”后,季羡林肩上工作负担繁重,社会兼职越来越多,一时竟达30余项。

1979年,臧克家至八宝山参加游国恩先生追悼会,以为一定能够与季羡林相逢,结果季羡林未到,这使臧克家觉得惊异。

思及季羡林极重友情,又办事认真,更何况是治丧委员,何故缺席呢?后来见面问及此事,季羡林幽默地对臧克家说:“那一天,比较重要的会议有三个,只好向逝者请假告罪了。


因为工作之需,季羡林经常出国。

出国前总免不了先告知臧克家一声,打电话或写信。

出国归来,又总是带点外国“小玩艺儿”送给臧克家,以作纪念。

有一次,他要到非洲去,对臧克家说,飞机一翅子十万八千里,在短短的几天里要跑七八个国家。

大约在1951年前后,他去印度,回来带给臧克家一束孔雀翎毛,20余支,臧克家保存了40余年,翠色未变。

季羡林由国外回来,又总喜欢写几篇散文,发表在报刊上,记叙和描写出国访问的状况,真挚诚恳,富有文采,臧克家读后颇觉耳目一新,便给季羡林写信,希望他多写一些。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
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
年年各自奔长途,
把手欣逢惊与呼!
朴素衣裳常在眼,
遍寻黑发一根无。

季羡林读了臧克家的赠诗,复函称赞:韵味无穷!
臧克家又回信对季羡林说:“你的头发虽然全白了,但却精力充沛,工作劲头十足啊!”
上世纪80年代,每逢春节、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二日,季羡林总会到臧克家处拜访,老友相聚,欢度节日,滔滔话语,似长江流水不绝。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