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育学》(本科必修,新教材)试题及答案 2013年1月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横线上。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C__。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E.《教育漫话》2.与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一致的现代教育观念包括__ABCDE__等。
A.终身教育观B.教育主体观C.教育民主观D.效益效率观E.整体优化观3.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它的功能有__ABCD__。
A.定向功能B.调控功能C.激励功能D.评价功能E.衍生功能4.身体发育异常显著,性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和判断能力增强,开始要摆脱成人的束缚,这些特征是人的身心发展处在__D__时期的表现。
A.婴儿期B.幼儿期C.儿童期D.少年期E.青年期5.学校管理工作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原则中的__D__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E.规范性原则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6.我国最早对教育的内涵做出解释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7.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主要分为_学前_教育、_义务_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个阶段。
8.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其指导思想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9.《儿童权利公约》规定未成年人有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三、辨析题(本)(除去判断“对”或“错”外,请写出理由。
每小题6分,共18分)10.学制即指修业年限。
错。
学制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1.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错。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12.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错。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在现实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德育过程都能促进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简答题(本)(每小题8分,共16分)13.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⑴维系社会政治稳定;⑵促进社会政治变革;⑶培养社会政治人才;⑷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14.简述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从教的能力,是教师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专业本领。
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能力。
通常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求教师具有四项基本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6.请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学实例,谈谈你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只有从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中去探索,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反映。
⑴间接性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认识的来源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⑵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想统一的规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认识的关系,做到教书育人。
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⑶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人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认为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就自然地发展了,而有的人则强调开发学生的能力,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
这两者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⑸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学。
要正确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
六、案例分析题(20分)17.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老师,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
(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
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
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请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参考要点:⑴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改变课程结果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⑷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⑸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⑹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生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电大《教育学》(本科必修,新教材)试题及答案 2012年7月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横线上。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B__。
A.卢梭B.杜威C.斯宾塞D.陶行知E.蔡元培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各种观点中,中国俗语“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所反映的是__E__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决定论D.活动决定论 E.多因素决定论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_ABCD__。
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研究生教育4.按照评价的不同功能,课程评价可分为___ABC__。
A.诊断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定量评价E.定性评价5.智力平常者(大多数人)的智商IQ值是__D__。
A.大于140 B.120-140 C.110-120D.90-110 E.低于80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6.对教育的起源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它们是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7.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总是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8.德育基本方法大体有认知明理法、心理咨询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和品德评价法。
9.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之所以称“师范学校”。
“师范” 的涵义是学高身正。
三、辨析题(本)(除去判断“对”或“错”外,请写出理由。
每小题6分,共18分)10.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错。
社会和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11.新课改教材提倡的“多样化”,就是“多本化”。
错。
“多样化”不等于“多本化”,具体体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适用群体的特点。
缺少特色和没有特定适用群体的“一纲多本”教材实际与“一纲一本”教材并无区别。
12.学校管理就是教学管理。
错。
学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教育人事管理和教育财务管理。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3.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
14.简述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评价学习效果的阶段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5.结合实际论述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反思性教学新理念。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特点:⑴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反思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反思”和“内省”。
教师们反思的过程即将新旧教学理念作对比的过程,因此,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反思,就能不断锻炼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教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们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意识到不足,才能“竭尽所能”地更好地完成任务,进一步生成自己的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
⑵在反思中解决实践问题。
反思性教学立足于教学实际,面向广大老师的实践问题,主张教师们通过反思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反思性教学的另一突出特质。
反思性教学反映了人们对于实践合理性的永恒追求,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在行动前,中,后有效的反思,就能真切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实现教学专业化。
(结合实际略)16.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分享知识、智慧、情感、精神,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是心灵的沟通,感情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而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强者对弱者的控制。
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尊重、理解、融合。
教师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和接受,而要在课堂上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如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由探索的空间、自我表达的机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