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请坐。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来着?生:(齐声)杨氏之子。
师:好,看于老师写。
(师板书:杨氏之子)师:同学们肯定有备而来,那咱们就来交流学习的心得、学习的体会,怎么样?生:好。
师:先告诉老师,你在自学的时候,这篇文章出自哪本书?这本书是谁写的?这个问题明白的请举手。
生: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
师:多清楚啊!收获不少。
读一篇文章,我们一定要关注它的作者,这点非常重要。
刘义庆是江苏徐州人,是我的老乡啊!我在学习的时候,不但记住了作者,记住了这本书的名字,而且我还进一步研究,既然这个杨氏之子那么聪明,那么厉害,那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呢?于是我翻了好多资料,请教了好多专家,终于知道这个小孩叫杨修。
(师板书:杨修)师:但是,不是三国时候的杨修,(全场笑)是南朝人杨修,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后来非常得有成就。
这是我在学习的时候弄懂的一个问题,比你们多得了吧?比你们收获是不是多一点?生:是。
师:我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通过看资料,通过请教别人,于是我比你多了点儿收获。
下面,咱们交流第二个问题。
(师板书:诣)师:咱们交流对这个字的学习,它读什么?生:诣(yì)。
师:噢,都认识。
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诣(yì)。
师:这个字在哪句话里面?找出来。
生:在“孔君平诣其父”里面。
师:整句话读完。
生: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对了,在这句话里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孔君平诣其父……(众生朗读)师:好的。
你在自学的时候,把它的意思弄明白了吗?它是什么意思?生:“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诣”是拜见的意思,还有补充的吗?生:“诣”在古代一般指下级对上级的参见。
师:你是在哪里得到这个解释的?生:嗯……书中。
师:书中,哪本书?生:我看的课外书。
师:课外书。
你已经很了不起了,来,握握手!(师生握手)师:你看,这就叫会学习。
虽然他说地不是那么的准确,但是我在备课的时候,自己查阅了一些资料,我就比你们多了一点收获。
这个“诣”不是一般的“拜见”,而是指拜见长辈、拜见他尊敬的人。
这位同学说的下级拜见上级叫“诣”,也有这个意思。
看看,我们俩的收获是不是比你们大呀?就要这样学习。
好,我们继续交流。
这篇课文里有一个词,非常关键的一个词……(师板书:聪慧)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读读……生:(齐读)聪慧。
师:“聪慧”的“慧”,什么意思?生:这个“慧”是智慧的意思。
师:不错。
古代这个“慧”字和“智慧”的“慧”通用。
但是,我又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个“慧”有八种解释。
第一个是仁爱,第二个是好处,第三个是善,第四是理……一共八个解释,最后一个就是聪慧。
看来,我的收获又比你们多了点,是不是的?生:是的。
师:这里的聪慧是指杨修聪明过人。
我在备课的时候,有别的老师听到我读课文说:“于老师,最后一句读得不对。
”我不知道你们预习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是怎么读的?你们觉得该怎么读?谁来读一读?生:(朗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他跟我读得不一样。
我开始是这样读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把“家禽”连在一块儿读了。
那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分开来读?生:因为古代的禽是指鸟,夫子家是说您家的鸟。
师:噢,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那我连起来读有什么不对吗?生:家禽挺起来就像是现在家里的牲畜。
师:不是牲畜。
生:家里养的牲口。
师:不是牲口。
那是骡子、马、牛,我们现在说的“家禽”是指什么?生:家禽现在通常指的是鸡、鸭、牛、猪等。
师:是指鸡、鸭、鹅等,牛、羊那是牲畜。
明白?生:明白。
师:看来你们的预习比我好,这句话读得比我好。
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儿应声答曰……生:(齐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棒极了。
这点我是跟你们学的,你看我读得对不对?(师朗读该句)行吗?生:行。
师:看来交流非常必要。
通过预习,通过自学,这篇古文的意思读懂了没有?生:懂了。
师:懂了,这么自信?那好办,我念一句古文,你们用白话文解释一遍,行不行?生:行。
师:好,听好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生: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家的儿子九岁,十分聪明。
师:不用增减一个字,这就叫会说话,果然第一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了,再往下听。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生:有一天,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可是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他就叫出了这个孩子。
师:嗯,就把杨修给叫出来了。
说得多好啊,预习得不错。
我们接着来,为设果,果有杨梅。
生:为他摆设水果……师:谁摆水果?生:杨氏子为孔君平摆设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不错,再往下听。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不错,有一点没讲出来,谁来补充?孔指以示儿……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小孩看。
师:听见没有?孔君平指着杨梅这个水果给这小孩看,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啊!明白啦?“示”就是让他看。
你再说一遍,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给……师:给谁看?给杨修看,说……生:说……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你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胆怯,一个男子汉怎么这样呢?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差距怎么那么大呢?站起来,大声说。
我说原文,你来用白话文解释。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修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有进步,但是不大,但是说得很好,但是我很满意。
好,再往下听,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那个小孩听了立刻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果然学得好啊!既然意思弄明白了,咱们交流交流朗读。
于老师读了好几遍,都能背下来了,你们自学的时候读了几遍?生:有十几遍。
师:肯定会背。
是不是的?有备而来的同学一定会背。
我先背还是你先背啊?你们先背?好,你先来!(生一背诵全文)师:掌声送给她,棒极了!(生鼓掌)如果每一次上课都预习地那么好,老师就“下岗”了。
(全场笑)还有谁来背?(生二背诵全文)师:掌声也送给他。
(生鼓掌)这位同学,请你说说你们班还有谁朗读比你棒,你来推荐一个。
生:叶与杨(音)。
师:哪一位?请站起来。
(该生起立)有同学推荐你,说你的朗读很棒,现在请你把这篇文章背一遍。
(生三背诵全文)师:果然声音洪亮,字字铿锵有力,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读文言文虽然要注意停顿,但是声断,气不断,下面想不想挺于老师背诵啊?生:想。
师:看我的表情,看我的动作。
表情表情是表达情感的,表达意思的,还要注意我的动作。
(师走到黑板前,面向全体学生,朗诵课文)师:《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手势:数字九),甚聪慧(手竖大拇指),孔君平诣其父(双手作揖),父不在(摇手),乃呼儿出。
为设果(手指桌面),果有杨梅。
(师沿着桌子来回踱步,目光注视桌面,并指着桌面)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作抬头回答状)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全场鼓掌)师:我说得对不对?表情和动作能帮助你理解。
像于老师这样练一遍,好不好?每个人单独练习。
大家放开练,活泼一点,全体起立,我给大家起个头——《杨氏之子》,开始……(众生朗读,并模仿老师动作)(读毕,全场掌声)师:你看,加进了动作有意思吗?请坐下,学语文很有意思的,不要那么拘谨。
现在,你觉得你自学时候练的朗读和于老师备课时候练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吗?有不同吧!是不是老师读得比你们稍微好一点?生:对。
师:那么有没有人想要和我比试比试的?大胆地举手,走到前面来。
有谁?刚才这位男同学,来……(生走上讲台)师:是你背诵,我做动作呢,还是我背,你做动作?咱们一起做动作?生:好的。
(生朗诵课文,辅以手势)师:还有同学吗?你想来?生:是的。
师:好的,我就喜欢毛遂自荐的。
(生上台)师:你叫什么名字?生:陈则序(音)。
师:好,陈则序,你做动作还是我做动作?生:石头、剪子、布?(全场笑)师:什么意思?(全场大笑)师:你做动作还是我做动作?生:我做吧。
师:好,来!我扮演杨修。
(生朗诵课文)(全场鼓掌)师:请回座位。
(生就座)语气很好,就是脸上没有戏。
小朋友,如果你学唱京戏,脸上就有戏了。
(生笑)好,继续交流。
我在备课的时候读到这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手指板书:聪慧)读到这个词的时候,我脑海里跳出一个问题。
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个什么问题?生:杨修,他怎么聪明?师:聪明在哪里?咱们握握手,我们的问题相同。
(师与生握手)师:这个杨修聪明在哪里啊?怎么能看出他聪明呢?最后,我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
你们找到了吗?交流一下。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修他们家姓杨,所以那个杨梅是他们家的果子。
而杨修又以孔君平姓孔,继而说孔雀是他家的鸟。
师:通过这件事说明杨修非常地聪明,是不是?生:是的。
师:非常好!再说细一点,同学们看,这个“聪”字,什么偏旁?耳朵旁。
会听、有口有心叫“聪”。
先从耳朵说起吧!这个杨修,他的耳朵怎么样啊?生:他的耳朵很灵,能听出孔君平这句话里面的隐含意。
师:嗯,叫会听,他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
那么,孔君平的话中话是什么?生:他说杨梅是杨氏的果子。
师:孔君平的心里会怎么想?生: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
师:好的。
(板书:杨梅)你看,孔君平是拿着杨修的什么开玩笑?生:姓。
师:对了,他拿着杨修的姓开玩笑。
孔君平想:“杨梅,杨修,杨修,杨梅,我何不逗他一逗啊!看看他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
”聪明的人都会听,聪明的人耳朵都灵,你们也要会听。
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的聪明表现在哪里?生:杨修也根据孔君平的姓,提出了:“没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好嘛,你拿着我的姓开玩笑,我也拿着你的姓开玩笑。
孔君平姓名孔,杨修就想到了什么鸟啊?(师板书:孔君平孔雀)生:孔雀。
师:你看,他的脑子转得多快呀!你拿着我的姓开玩笑,我也拿着你的姓开玩笑,这叫什么来着?生:这叫以牙还牙。
师:还没到那种严重的程度,还有更准确的词可以形容。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这叫学问啊!这叫会用啊!你怎样待我,我也怎样回敬你,这是杨修的聪明。
同学们,我真得佩服你们呐!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在想,他到底聪明在哪里——会听、会说。
你们也是这样想的,给自己鼓鼓掌吧!(生鼓掌)师:我能行,只要动脑筋。
咱们继续交流,好不好?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冒出这样一个想法,杨修不但聪明,而且——生:而且他很懂礼貌。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对答如流,有不失礼貌。
师:很有礼貌。
我用的词和你们不一样——九岁的杨修不但很聪明,而且非常的有教养。
有教养不仅仅是礼貌。
想一想为什么于老师说他有教养,而你们说他有礼貌?生:因为他没有直接顶撞孔君平,而是婉转地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说得多棒啊!他没有直接说:“那这样说孔雀是你家的鸟。
”而是很婉转地说:“没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
”生:他的回答不仅礼貌,还表达出了他的意思——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