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鲁迅的确激烈反传统,最突出体现在《摩罗
诗力说》中。 中国的文化呼吸不通于今,则取以供览古之 人,使摩挲咏叹而外,更何物及其子孙? 故所谓古文明国者,悲凉之语耳,嘲讽之辞 耳!中落之胄,故家荒矣,则喋喋语人,谓 厥祖在时,其为智慧武怒者何似,尝有闳宇 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于凡人。有闻其言, 孰不腾笑?
(五)课程要求:
了解层面:要求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 知识,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以及现 当代文学中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 理解层面:要求理解教材中涉及的各类观点, 并能加以展开论述,同时也能通过自己多方 面搜集的材料加以综合和概括。 分析层面:要求能够对各种观点加以评析; 能够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提出自己的 观点并展开论述。
1、“整体观”的思维模式

“反传统”实际上是对过去文化的一种否定性的强 势的理解方式,一种以“新”为特征的价值体系。 从启蒙运动以来,传统常同“成见”、“权威”作 为理性的对立物而只具有否定的意义。 “五四”反传统主义的特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整体 的理解方式,这涉及两种理论预设:

(1)须把过去的社会—文化—政治秩序视为一个整体; (2)这种社会—文化—政治秩序须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否定。
(三)“国民性”批判
1、日本“国家主义理论”
2、梁启超的理论贡献 3、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 4、安冈秀夫《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
5、鲁迅的国民性理论
1、日本“国家主义理论”

日本明治维新时,出现了一股反思国民性的国家主
义思潮。一批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如福泽谕吉、西 周等,都曾致力于日本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研究。 他们研究的理论来源,则是欧洲(尤其是英国、法 国)的民族文化理论,如塞缪的《自助论》《性格 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这些论著对各民族的具体评价不尽相同,但所采 用的标准却是大体一致的”,“这些标志包括:民 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及该民族对此环境所提出的挑战 的反应,民智发展的程度及知识的积累,民族政治 的进步,等等。《菊与刀》、《丑陋的日本人》等。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预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 概论、中国古代文论、当代西方文论 (三)考核方式 1、平时能力考核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参与课堂讨论( 10% ); 完成小论文或论述题情况2-3次(30%)。 2、期末考查 要求写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A、不少于4000字; B、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4-6个 ; C、标 准注释格式(作者,书名,(译者), 出版单位, 年代,页码。) 。并且进行答辩。占总成绩的 60%。
(四)推荐阅读书目
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评》, 李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作品讲评》,钱 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刘勇主编,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董健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六)如何学习这门课
一是博于阅读。重点要阅读三类书籍:一是作为 导航图的参考教材及推荐参考书;二是阅读中国 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品;三是阅读现当代文学的有 关资料与评论。 二是精于思考。通过思考,可以使学过的知识深 化,并使之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学得更主动、 更有兴 趣 。 三是善于记忆。 硬记、活记;脑记、笔记。 四是勤于练习。把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 出来,使之 具体化。 五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中间物”意识
(一)个人主义观念
鲁迅把人的主观结构作为他广泛的社会历史批判的 唯一依据,从而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础设计他的民 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蓝图。


他不遗余力关心人的生存境况和命运,寻找人的异 化的原因与人类的出路。居于其意识中心的,不是 政治与经济变革,而是人的主体性建立及其与人类 解放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建立在主体性思想基础 上的批评理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主讲人:张旭东
课程概说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 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是在学生了 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基本知识 和理论的基础上,对一些文学现象、 思潮及作家作品进行的更深入的探讨、 研究。
本课程集中分析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史上重要的文学思潮、现象,研究作 家作品的重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努 力拓展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希望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在更高的理 论层次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形成对 20世纪中国文学名家名著的更深入的 认识,养成文学鉴赏和评析作家、作 品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同学们对文 学史研究和文学评论的兴趣。

第一讲 鲁迅研究专题

朱安(1858-1943)
本讲需要重点阅读的书目、作品:
《摩罗诗力说》 《科学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 《呐喊》 《彷徨》 《影的告别》 《过客》 ……


其实在绍兴的历史上并 鲁镇这个小镇。 这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 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 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面 的水乡小镇。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 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存活于千百 万读者的心中。

鲁迅并不是说传统本身没有价值,他有一个很有名 的比喻,这个比喻是从《庄子》里面拿来的,《庄 子》里面有个小故事说一个叫林回的,林回这个人 “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鲁迅用这个比喻说明,在当时的现代中国条
件下放弃有千金之价值的国粹,却来争取中 国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权,这就好比林回 “弃 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我们先必须保存自己,然后我们才能够保存 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国粹。
鲁迅的照片
2、鲁迅“反传统”的深刻性


他在“反传统”过程中同时洞悉了自身的历史性, 即自己是站在传统之中“反传统”。因此,对“传 统”的否定性价值判断导致对自身的否定性价值判 断,自我否定构成了鲁迅“反传统”的基本前提。 鲁迅用“自我否定”来解决“反传统”与主体的传 统性之间的悖论关系,是“反传统”的最深刻体现, 或者说,与“传统”决裂的最终极标志,不是他的 犀利的社会文明批评,而是他对自己的自我审判, 更确切地说,是对自身与无法摆脱、割舍不开的传 统之间的联系的自省与否定。因此,越是对传统进 行尖锐的彻底的剖析与反叛,也就越是对自我进行 痛楚的、毫不留情的解剖与否定 。
鲁迅留学日本1903年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
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
1925年为《阿Q正传》俄
1927年鲁迅在广州
1927年鲁迅在厦门
1930年左联秘密为鲁迅
3、“反传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问题的复杂性

策略层面上的整体估价是一回事,操作层面上对文 化遗产具体的研究整理又是一回事。不应当简单地 断言鲁迅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更没有理由指 责鲁迅割裂了传统。 鲁迅绝非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 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 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这 种分析态度是一贯的。
他认为许多国粹实际上恰恰是国渣,渣子,
不是粹。他说比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 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可 以算是他的“粹”了吧。然而,据我看来, 还不如将这个粹割去,同别人一样的好。” 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因为国粹家所谓的国 粹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这叫粹。但 鲁迅说,特殊性不一定好。脸上长了一个疮, 这很特殊,但是这并不好。相反要把这个疮 给割掉,跟别人一样,就是说中国文化应该 与世界的进步文化看齐,这样才是正常的、 健康的。


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工作: 一是批判、攻打、破坏; 二是梳理、继承、创新。 作为文学家,鲁迅在创作中更多表述一种情感、精 神,对传统批判表现很决绝,以“揭出病苦,引起 疗救的注意”。 作为学者,他有冷静和严谨的一面。在批判传统同 时,又用大量精力认真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 遗产,发掘其中那些有活力、可资借鉴、可能实现 转型发展的成分。
2、梁启超的理论贡献

在中国接受西方和日本近代思想影响、建立改造国民性理论 的过程中,梁启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他流亡日本后主办或重要参与的《清议报》《新民丛报》, 成为国民性批判思潮的重镇。他在这两份杂志上发表的一系 列关于国性国德的文章,不但以真挚的激情感染着读者,而 且以透彻的分析震撼着读者。


鲁迅敏锐地觉察到尼采等人“以改革而胎, 反抗为本”的哲学体系在传统哲学与现代哲 学的转换过程中的地位,并以此为出发点, 批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 批评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理 论。
(二)反传统的思想
1、“整体观”的思维模式 2、鲁迅“反传统”的深刻性 3、“反传统”问题的复杂性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 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 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
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 · (鲁迅:《社戏》)
社 戏
北 京 鲁 迅 博 物 馆
砖 塔 胡 同· 鲁 迅 故 居
北京八道湾11号
鲁迅与许广平
一、鲁迅的主要思想探讨
(一)个人主义观念 (二)反传统的思想 (三)“国民性”批判



鲁迅用了近30年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包括《嵇 康集》《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 他收集过大量古代的碑帖、拓片,曾试图撰写一部 中国书法变迁史。 他在北大等校上课并写出《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讲稿和著作,有些已成为古代文化研 究典范性学术成果,其研究的某些方法、命题和概 念,一直为学术界广为采用,影响巨大。


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些人对鲁迅提出了很
多批评。主要的焦点是认为鲁迅“全盘否定 传统,割裂了传统文化”。 要理解鲁迅这种偏激态度的历史“语境” ; 不能用当代的观点去衡量鲁迅所说的话; 鲁迅并非对旧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鲁 迅在《<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 中写道:“因为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 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 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 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也 仍然有所择取。”
相关主题